文革群英传——卜大华列传 第一节 cover

文革群英传——卜大华列传 第一节

小龙人作品

第一节 阶级

卜大华——中国第一大非法社团的创始人。

要说卜大华,其实和我们前一篇的人物蒯大富还是颇有些渊源的。首先,他们都是苏北老乡;其次,他们都是新四军的后人;最后,他们都是清华的学子。但不同的机缘巧合让他们有了不同的阶级属性,也就走向了愚人以为相同、实则极端对立的两条道路。

说到阶级,可能很多文青可能要骂我。但我要说:只要人活着,就脱离不了阶层差异,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没有例外!

就说卜大华和蒯大富吧,他们俩,一个父亲是新四军小战士,一个爷爷是新四军老兵。新四军小战士年轻、善于学习、有发展前途,于是很快被深造、提干、进京;新四军老兵有家有业、希望安乐生活,于是战后回到村里种地、做基层工作、颐养天年。

说起来都是根红苗正的农民出身,都是为革命流过血的英雄,都是在新中国为人民服务。可是呢,到60年代,一个是北京七机部下属分部的政治部主任,正八经的厅级干部;一个是苏北的老农民。这两个新四军战士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决定了卜大华和蒯大富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人生道路。

说起官二代和富二代,有个令普通孩子难以接受的现实——这些人中出色人群的比例往往高于平民家庭的孩子。没办法,人家从小接触的人群层面、获得的资讯和教育资源、乃至父母的言传身教都要高于你普通人家的孩子;人家自己稍一努力,就会在个人素质上遥遥领先;人家父母稍一努力,就会在人生发展上遥遥领先!

新中国的官二代卜大华没有当今官二代表面上的优势,却有着同样的内在优势。从小在父母的引导下,他就喜欢读书、愿意思考、思维活跃。1961年,14岁的卜大华考入了清华附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清华学子!

这里我又要说到阶级了。当时的北京,聚集着中国社会阶层最高的一群人——官员。而官员内部也有阶级划分,你能说太子刘盈和一个小厅长一样么?卜大华曾为自己父亲获得宋时轮赠送的钢笔而骄傲;而宋时轮这样的人只能是刘邦、大鸾这类人物手下的小战士而已。

这种严格的阶级区分也体现在当时北京的中学。像刘邦、太子刘盈、陈云这些高级领导人的子女,人家都在四中、师大附中这些学校学习;而在清华附中学习的则多是卜大华这个层次的干部子女。注意!这也决定了在文哥中,不同中学的战斗力区别和行为差异!

这时候可能有朋友要问,当时大学的阶级区分呢?实话说,新中国的大学阶级性还真不强。毕竟,大学是要真材实料考的!尤其那个年代大学还没扩招,你没高智商和硬实力,是没法进去的。硬要说大学的阶级划分,学科上可能有一点,那就是高干家庭的子弟读文科较多,平民家庭的子弟多读理工科而已。

进入清华附中的卜大华,一方面更加用心的读书学习;另一方面,清华自由的氛围也也让他能更多的思考和读书,也开始了和老师、规矩的斗争。

1964年,卜大华成功的考入清华附中的高中。从这时开始,他的思想进一步变化了。

先是学校的照顾。当时清华对于干部子弟有两个特殊照顾,其一是组织大家进行军事训练;其二是组织大家进行特殊学习,传达中央精神。也就是在这个学习中,卜大华知道了著名的“刘邦与王海容、毛远新谈话”。

这个“谈话纪要”对于文哥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深刻的影响。总结起来,该谈话有三个最重要观点:

其一,允许学生发表各种观点、参与斗争,不怕秩序混乱;

其二、读死书是最坏的,学生要敢于在课堂打瞌睡;

其三、青年们要站起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

这些内容对于胆子大、深信共产主义理想的干部子弟来说,无异是最好的助燃剂,让他们心中的责任之火烧了起来。

其次是圈子的建立。清华附中的干部子弟本来就多,大家想法类似、互相亲近,学校再对大家特殊照顾。无形中,这些人就形成了自己的小群体,自认为不同于其他同学,对社会、对领袖、对国家,自己这些人有着巨大的责任。

产生了这些心里变化的卜大华和他圈子里的同学们,很快又接收到了一篇文章,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九评》。从此,他们决定,开始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