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一节 cover

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一节

小龙人作品

第一节 斗争

刘邦打倒陆定一和彭真、重新夺回宣传阵地的效果出来了!聂元梓大字报的这点星星之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的推波助澜下、在全国各地媒体的配合宣传下,形成了燎原之势!不满老师的学生、不满领导的下属、不满现行制度的愤青都闹了起来,社会局面即将失控。

平等是个好东西,但必须有限制。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波尔布特的疯狂实验,都让人无法忍受。眼看社会就要乱了,在台前管理社团和国家的太子刘盈坐不住了,他必须控制这把烈火。

这里要简单介绍下新中国的最高层。在新中国,要说官最大的三个人分别是:中共中央主席(现在是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他们分管党、政、军,职位平行、级别平等。但我国是由先进的中国洪兴社领导的国家,所以大政方针的决策权还是在中央主席身上;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以军委主席也非常重要。这样,国家主席就更多只是象征性的职位。说到这里,大家就该明白,为什么退居二线的刘邦还有着大方向的决定权,还能压制太子刘盈。这和什么“民心向背”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他只是把国家主席给了太子刘盈,自己保留了党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的职位!

太子刘盈之所以威风,主要靠的还是两点:其一,他是中央副主席,也就是说刘邦不在时可以领导社团、可以组织开政治局会议,这是其权力基础!其二,他有一个强悍的盟友——霍光,霍光那时候是中央书记,虽然他的那个“总书记”不如现在的“总书记”权力大,可也非常厉害。中央书记处是当年刘邦分大鸾相权、抵制太子刘盈党权的重要布局,说文革前夕的霍光是国家政策的主要执行人也不为过。太子刘盈和霍光一个决策一个执行,这种结盟当然就威风了。

回到我们的主题。面对烧起来的群众暴乱之火,正常来说,太子刘盈和霍光的权力完全能够压制的住。但,这把火是“五一六通知”和《人民日报》刮风烧起来的,背后的操盘人是老大刘邦。因此,他们对这把火下手,必须和老大商量。

1966年6月初,太子刘盈跑到杭州,带着众位高层和刘邦商量“文化大革命”的问题。

太子刘盈首先提出的建议是让各地、各级机关的党组织来领导这场运动,让有经验的老党员来主导,不能都像聂元梓一样把单位的党委不当一回事的打倒。对此,刘邦坚决不同意。他给出的答案是,只要是左派掌握领导权就可以,资历级别都无所谓。

刘邦这个说法好啊,按照社团理论,社团组织和老党员、老干部们就该是最左派、最先进的。所以,你们只要还是左派,你们就可以掌握领导权嘛。可实际情况呢?当了官的人怎么会是激进左派呢?怎么可能和普通群众在同一立场呢?这个坑挖的好!

眼见保持现有的管理格局不可能,太子刘盈又提出了退一步的建议——派出工作组。党委既然被打倒了,这个单位总不能瘫痪吧?只能排工作组去维持局面。对此,刘邦没有拒绝,但也没有支持,他希望再观察一下。

第三,太子刘盈提议文革暂时只在文化、教育单位展开,农村和工厂这些地方不开展文革,还按照原来“四清”的部署进行。对这一点,刘邦也暂时同意了。

最后,太子刘盈将了刘邦一军,请他回北京主持“文化大革命”。这一招够毒辣!你刘邦同意吧,就眼前这种烂摊子、按照你刘邦的浪漫主义做法,天还不翻了个?到时候,什么责任都由你来担!最后还得我太子刘盈回来收拾局面,到那时,你我二人的威望对比就会彻底转变!可如果你刘邦不同意,那我太子刘盈还是可以按照我的逻辑来处理眼前问题,操作实权还在我手。

对这一招,刘邦也没办法。他对自己挑起的这团烈火也没经验,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观察、再出手。君王轻易不能出错!否则难以服众。因此,刘邦还是让太子刘盈继续主持中央工作。

谈到这个结果,对太子刘盈来说已经够了。回到北京后,他和霍光开始了行动。

1966年6月3日,太子刘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上做了两个决定。首先是关于文哥的“八条指示”:内外有别,注意保密;大字报不要上街;开会要在校内开,不要开大规模的声讨会;不要上街示威游行;不要串联;不要包围黑帮住宅;不要打人和侮辱人;防止坏人破坏。

另一个决定是,会议同意李雪峰提出的对领导瘫痪的学校派工作组的意见,决定派工作组到大中学校协助领导文化大革命开展!

对这一决定,高层领导无不支持,只有一个陈老夫子唱了反调。但他那点声音怎么抵得过太子刘盈、霍光和众多高官的一致意见呢?现场就被驳斥。但陈夫子这次站对了立场,他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又高了一步。

很快,几百个工作组就进入了全国各大院校,北京的中学甚至都进驻了工作组。工作组们都带着党中央给的尚方宝剑——“八条指示”

就这样,工作组代替了被打倒的学校党委开始恢复秩序、重建规范;并采用在“反右”时的手段对付年轻人们。在这场斗争中,蒯大富代替聂元梓成为引导时代的焦点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