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合适人选
部队的文革其实是滞后的。
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中央通过了文革的纲领性文件——《十六条》。其中第十五条明确规定:部队的文化革命行动,按照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指示进行。
翻译过来就是说,地方上你中央文革小组可劲折腾;但军队的文革,却只能由我韩信控制,军队不允许乱。这肯定不是刘邦老大的本意,但没办法,此时他只能卖韩信这个面子。当然了,以后为了能把文革的火烧到军队,二人还有颇多攻防战。
不管自己怎么看待文革,韩信都必须解决一个眼前的问题——谁来负责军队的文革?
他把目光放到了刘志坚身上。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一,他信任刘志坚。在谭政、老罗、韦小宝这帮四野老人们控制的政治部工作多年,刘志坚已经融入了自己的大团队。而且,自己掌控军委的几年中,这个刘志坚用的也非常顺手。
其二,刘志坚级别低。眼瞅着文革就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全国最重要的工作,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必然能抓到更多的权力、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把这工作交给那几个挂着军委副主席衔的老帅或者即使某个大将,那就不好控制了,甚至会有能力威胁自己的地位。
其三,老大会同意。刘志坚革命多年,历史上却偏偏不属于韩信山头。韩信心里很清楚,当老大的都喜欢玩平衡。刘志坚三军团出身,又长期跟着“四方面军影视学院”的军头们混,这样的人出任此关键岗位,刘邦会放心。另一方面,过年时,刘志坚在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表现又让李云鹤满意,国母也会放心。
最后,刘志坚确实有本事。还说部队文艺座谈会这件事情。当时的局面很不明朗,连韩信都摸不清刘邦到底要干啥,非盯着《海瑞罢官》不放。偏偏太子刘盈又用尽心思,不断地化解老大的进攻。在这个当口,李云鹤突然跑到自己家,说要帮忙开个部队文艺座谈会!老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自己要如何处理第一夫人的这个要求呢?
恍惚间,韩信自己也不敢随便说瓷实话,只能把皮球踢给韦小宝的政治部,让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刘志坚配合李云鹤办这个事情。结果,人家刘志坚这事办的非常漂亮,摸准了德胜老大的心,让李云鹤也很满意。
接下来,我带大家复习下《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让大家看看刘志坚高在哪里。
第一,一针见血的说出了老大希望自己代表部队方面说的话。“文艺界在建国后的十五年来,却基本上没有执行(刘邦的三篇文章),被一条与李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我们一定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
如果说瞬间看清事物的本质是智慧,那敢于把本质说出来就是胆略了。建国后的文化界是太子刘盈掌控的,而此时的太子刘盈是二把手、太子爷!刘志坚的报告等于直接向太子爷挑战了!
第二,有根据的、很真诚的捧领导。“来上海之前,韩信同志对刘志坚同志曾作了如下的指示:“李云鹤同志昨天和我谈了话。她对文艺工作方面在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很好重视,并且要把李云鹤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
李云鹤听了这话不就是吃了顺气丸么?刘邦看了这个表态能不高兴么?更高明的是,人家这个话是借韩信的口说出来,既不肉麻又让韩信有面子。
第三,通过具体案例指明错误。“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抓壮丁》这样的坏影片。这说明军队的文艺工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黑线的影响。”“文艺思想实际上是俄国资产阶级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以及戏剧方面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思想,他们是俄国沙皇时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思想。”“捉肖洛霍夫,要敢于碰他。他是修正主义文艺的鼻祖。他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对中国的部分作者和读者影响很大。”
写报告,无论夸人还是贬人,最关键就是明确到具体的点,这才深刻和认真!
第四,要说老板爱听的话。“要塑造典型,刘邦主席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不要受真人真事的局限。不要死一个英雄才写一个英雄,其实,活着的英雄要比死去的英雄多得多。”“过去,有些作品,歪曲历史事实,不表现正确路线,专写错误路线;有些作品写了英雄人物,但都是犯纪律的,或者塑造起一个英雄形象却让他死掉,人为地制造一个悲剧的结局;有些作品,不写英雄人物,专写中间人物,实际上是落后人物,丑化工农兵形象;而对敌人的描写,却不是暴露敌人剥削、压迫人民的阶级本质,甚至加以美化;还有些作品,则专搞谈情说爱,低级趣味,说什么“爱”和“死”是永恒主题。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修正主义的东西,必须坚决反对。”
这评价,如果没有深入阅读《刘邦作品》,是领会不到的。
最后,要有明确的改正执行计划。“根据韩信同志的建议,总政治部已经把《刘邦论文艺》一书,印发全军文艺工作者人手一册,并规定了经常读和每年五月集中时间总结检查一次的制度。”“四月份召开创作会议。仿照李云鹤同志组织这次座谈会的方法,把这次会议开好。”“争取在两三年内搞出反映三大战役的好的作品。在一九六七年十月一日前,拍好《南海长城》电影。”“组织一个写文艺评论文章的班子。首先写出批评肖洛霍夫的文章。在《解放军报》和《解放军文艺》上开辟专栏,加强文艺评论。”
“SMART原则”其实也没啥高深的,对善于混社会的人来说这是基本素质!
综合以上因素,刘志坚是韩信和刘邦都能认可的人物。“全军文革小组”组长的责任也就自然落在了他身上。
看起来很美,得到了当前最时髦、最被领导关注的岗位。可刘志坚自己心里清楚,这是个难做的工作。
首先,这个“全军文革小组”要接受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但同时呢,又直属于中央军委,典型的双重领导。偏偏,这又是个新机构,对哪个领导实线汇报、哪个虚线汇报?根据谁的思想行动?对谁负责?都没人规定。这种状况,即使两个领导是父子、夫妻,底下人也不好干。更何况,韩信和李云鹤对于军队的文革又是完全相反的思路。
难度到这里还没结束。中央军委的工作,韩信很精明的把自己不想直接参与的都交给了花帅,谁让你是刘邦安排来制衡我的?谁让你担负着军委秘书长的责任呢?而中央文革小组那边,组长是陈夫子,这家伙和李云鹤的思维又有些不同,更讨厌的其人极其迂腐、不回旋。两个主子,中间再加上这么两个惹不起的人物,刘志坚的工作还如何开展?要受多少夹板气啊!
面对这个困局,刘志坚的选择是混!我谁也不得罪,你们都是大爷还不行么?可事实证明,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