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群英传——吴晗列传 第一节 cover

文革群英传——吴晗列传 第一节

小龙人作品

文化大革命,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种观点:1963 年 12 月毛主席文艺工作的第一个批示算起。

一种观点:1965 年 11 月 10 日,上海《文汇报》刊出文元的《评新 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算起。

一种观点:1966 年 5 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央关于撤消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通知》算起。

一种观点:1966 年 8 月 8 日,发布《16 条》算起。

小龙人观点,1965 年 11 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 官〉》是“文革 ”的导火线,从这里可以算开始了。而这个 导火线的导火线就是吴晗的作品——《海瑞罢官》。

我们的故事就从吴晗开始吧。

第一节 风起

吴晗是什么人?是读书人。是个什么样的读书人?算是个中国 古典读书人。

1930 年,年仅 21 岁的浙江青年吴晗因为数理化太差而被燕京 大学拒绝;但他文史太强,大学者顾颉刚爱惜人才,特意安排他进 入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以备再深造。1931 年,吴晗同时参加清华 和北大的入学考试,又因为数学零分而被北大拒绝;好在胡适亲自 写信推荐,而进入清华学习,专修明史!从此,他一生的荣辱都和 明史分不开了。

1934 年毕业后,吴晗留在清华任教,成为了清华大学的一名 年轻教师,专门讲授明史。在北京的学习和工作让他接触到了当时 中国最牛的一帮文化人,顾颉刚、胡适等人更是对他照顾、影响颇 多。在文化人的圈子里,他接触到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各种思想学 说,而那个时候最前沿、激进、受知识分子欢迎的“共产主义 ”也 深深地影响了这个青年。

后来吴晗又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数年的教育工作 中,他对“共产主义 ”更加了解也更加推崇了。但他却没有加入洪 兴社,反而在 1943 年加入了张澜、黄炎培等老先生组建的中国民主 同盟,也就是当时中国境内除了国共之外的第三大党。

image.png

(民盟的各位老先生很配合共产党工作,即便如此,共产党也没少 了向民盟的渗透。)

抗战胜利后,吴晗回到北平,出任清华大学教授。他的居住 地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共产党北平地下党联络站。

1949 年北平解放了,清华大学四十岁的年轻教授、民盟的小 会员吴晗竟然跟着参与了共产党接管清华、北大的工作。而且其官 运突然暴涨,迅速升职成为清华文学院长、历史系主任;1949 年 11 月更是出任北京市副市长!

建国后,吴教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从学术转到了国家建设上 来,职位越做越多: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社科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 委员…… 。但请注意,直到 1957 年之前,吴晗都还只是民盟的成员, 不是共产党员。

吴市长在工作中为国家建设立下了很多功劳。

1953 年北京大规模开始拆除封建糟粕的古迹,当时有很多 知识分子臭老九不满意,吴市长就专门担起了解释工作。尤其是教 训林徽因和梁思成这对顽固不化的资产阶级夫妻时,更是义正辞严, 让他们当场都悲愤不已、失声痛哭。

image.png

(不同的立场必然有不同的观点。十全十美的事只发生在电影里。)

1957 年吴市长总算光荣的加入了共产党,这之后他更是把 政治工作当成了自己的生命。1957 年反右运动开始,吴市长以民盟 中央委员的身份站出来揭发批判自己的两位上司——民盟中央副主 席章伯钧和罗隆基。

其长篇发言《我愤恨,我控诉!》一针见血的指出:“章伯 钧、罗隆基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是一贯的,有组织、有部署、有计划、有策略、有最终目的,并且还与各方面的反动分子配合, 异曲同工,互相呼应,他们一伙是人民凶恶的敌人! ”在他的努力 下,章伯钧和罗隆基很快被批到,而吴晗这个共产党员也直接从民 盟中央委员的位置,上升成为民盟中央副主席!

image.png

(章伯钧老先生也是头昏了,公司外聘的形象代言人竟然要公司股 权?还好共产党对他给面子,打成右派、待遇却不变。)

这之后的吴市长就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政治生活中了,他的 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为伟人背书。比如,毛主席在 1958 年的郑州会议上 曾说:“把曹操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 案。 ”很快,吴市长就写出了《谈曹操》的系列文章。

我摘其中的一段文字各位分享:“曹操喜欢音乐,善草书, 是个艺术家;又喜欢打猎,有武艺,是一个好运动员。他是中国的 第一流的政治家、第一流的军事家、第一流的文学家、第一流的诗 人。 ”

image.png

(能写文章、身体好,能玩政治、懂军事,这不就是夸毛主席嘛 )

但为伟人背书也是有风险的……

1958 年,“大跃进 ”开始。就在整个运动热火朝天、全国 各行业不断放卫星的大好形势下,一股不和谐的风气也出现了起来。

当时,各级党组织组织和政府都出现了严重的浮夸风,什么 “亩产十万斤 ”啊,什么“钢产量超过英国 ”啊,总之说大话、说 假话成了时尚风气。

为此,毛主席同志在 1959 年 4 月的上海会议上,建议全体党 员干部学习“海瑞 ”精神,要敢讲真话,而不是一级忽悠一级。了 解点明史的人都知道,这位“海青天 ”是明朝一位愤青官员,能力 强不强不敢说,但胆子肯定是够大的,因为他敢挑战领导、甚至皇 帝的权威。

秉承着自己一贯的工作态度,再加上毛主席身边“北乔木 ”的 点拨。吴市长开始发表赞颂海瑞的系列文章。在 1959 年,他相继发 表了《海瑞骂皇帝》、《海瑞的故事》、《论海瑞》等数篇文章。 其中的高潮,是京剧剧本——《海瑞罢官》!而就是这部作品,把 吴市长自己引入了无底的深渊。

当然,出问题还是 4 年后的事情,此时吴市长的作品可是得 到了伟人的高度赞扬。为表彰吴市长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付出,尤 其是 59 年大跃进中为自己的摇旗呐喊,毛主席在 1960 年 9 月专门将 当月新出版的《毛主席选集》第四卷赠送给他,还为其签名留念。1961 年《海瑞罢官》公演后,毛主席还特意在家里接见海瑞的扮演者, 著名京剧表演家马连良,席间表示:“这个戏很好,海瑞是好人,《海瑞罢官》的文字也写得不错。吴晗头一回写戏就成功了。 ”

但,这时已经有暗流涌动了。敏感的江青刚看过《海瑞罢 官》这个剧本和京剧,就多次向毛主席反映:《海瑞罢官》有问题,要批评。

1964 年,张宗可也向毛主席反映:《海瑞罢官》同庐山会议有关,同彭德怀问题有关。

那吴市长写的《海瑞罢官》到底水平咋样呢?我摘录其前 言的部分给大家分享吧。

——“敢想、敢说、敢做,是大跃进以来的新风格。我写 剧本,看来也属于敢的一流。假如不敢,那便什么事也做不成,只 要敢,总可以多少做一点事。当然,成绩的大小以至成功或失败, 那是另一回事。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就是敢想、敢说、敢做 的人的历史……”

《海瑞罢官》可以说是吴市长为伟人毛主席最后做的一次有 价值的背书了。“三面红旗 ”和“三年灾害 ”后,共产党的政治格 局又发生了变化,刘少奇开始压制毛主席了。为了更好的给“华北 系 ”、“ 白区系 ”的老领导服务和鼓吹,吴市长和邓拓、廖沫沙组 合成了“吴南星 ”,开始了《三家村札记》。从此,他和毛主席越走 越远,也逐步卷入了毛主席、刘少奇的皇储之争……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