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兴故事五——肃反“白雀园”(下) cover

洪兴故事五——肃反“白雀园”(下)

小龙人作品

洪兴故事五——肃反“白雀园”(下)

书接上回,1931年初来到鄂豫皖苏区的国涛,面临着六大困难,我这里再简单总结回顾下:

1、苏区和军队地理分散,形不成拳头。

2、党政军管理层不断换人、换位置,管理架构不稳定。

3、外来敌人政府军、民团、黑社会随时准备消灭苏区;内部“AB团”、“第三党”、“改组派”随时准备瓦解苏区。

4、苏区内部成员彪悍、骁勇、桀骜不驯,不容易管理。

5、组织内部矛盾和仇恨很严重。

6、党政干部和军事干部的政策方向背道而驰。

一个空降干部到一个内部复杂、外部艰难的分公司当一把手总经理,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做泥瓦匠,运用自己的情商修修补补,维持原有架构和政策,把镀金时间熬过去,等待总部提拔。二是做建设者,把不合适的问题全部推倒重来,按照自己的设想打造一个全新的分公司。

洪兴是一个由前卫、时尚知识分子组建的社团。纸上谈兵的文青在1921年到1927年这个阶段还有不少;但从1927年开始血与火的斗争以来,熬到1931年还想冲到一线做基层业务的社团成员,都是咬钢嚼铁、杀伐决断的硬汉。从这个角度说,刘邦、大鸾、国涛、夏曦、弼时都是一类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研究,国涛摸清了苏区的实际状况,了解了苏区的各类人。他要开始行动了。

第一步,人事。天大地大,人事最大,要把人员和架构安排好,这才有执行力,这才是实现计划的基础。而要系统性全面的解决人事问题,最好的手段就是开大会。

1931年6月,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召开社团代表大会。和我们熟悉的历次社团大会一样,这是定董事会成员的会议,也是权利划分重组的会议。

为了保证会议顺利召开,防范内外敌人的骚扰,国涛把最强的10、11师(分属两个最强的师长徐老蔫、许继慎),甚至弱小的12师都召集到苏区首府新集周边布放。整个4军驻扎的地方,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核心地址——白雀园!

社团大会嘛,形式也都类似:老大(鄂豫皖的社团老大自然是国涛了)先做政治报告,给出方向性指示;然后小组开会讨论;最后定班子(董事会)成员,划分股权。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该知道。但这里很有技术。

国涛的报告在老生常谈三大点——社团方向、建立政府、土地改革之外,特别强调了红军正规化的问题。解释红军和土匪的区别,强调红军要受社团的领导,纠正游击习气(区别于土匪的打法和生存方式),纠正乱打土豪、乱来妇女、享受生活的问题,尤其要求干部以身作则!

国涛的讲话,矛头直指11师长许继慎,以及其背后的原苏区社团一把手、军事一把手(社团军分会主席)曾钟圣,四军政委余笃三。

要在社团大会搞人,老大定方向是第一步,小弟跳出来直接点具体人是第二步。国涛从上海带来的三位骨干之一,“28个半”中的一员,刚当选社团中央宣传部长,现任鄂豫皖省委书记,只有31岁的沈泽民出手了。

沈泽民(1).jpg

(年轻的知识分子,矛盾的弟弟,如果不牺牲,会是国涛在党政方面的左膀右臂)

在这严肃的会议上,沈泽民直接批评军方第二号实力派人物许继慎——“你的姘头中,是否有有夫之妇?又是否有被强迫的?这种行为是否破坏纪律?这是不是土匪的享乐主义?又是不是军阀横霸的习气?还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红军的高级将领么!”

国涛、泽民本身就代表着上面的权力,许继慎自己的行为又不谨慎,再加上初期社团成员特有的单纯是非观、苏区内部本来的派系矛盾仇恨、大会上的从众心理。于是,对许继慎的声讨成为这次大会的主要声音。

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军阀作风、土匪享乐,延伸推理就到了对战争的影响。有人指出,之前打高山寨,围困敌人村落,喊话说我军是维护农民的利益;但寨子里的回答却是你们乱打土豪,没收平民庄家,强奸妇女,于是坚决抵抗到底,以至于付出伤亡千人的代价,一无所获。

接下来,进一步延伸推理。没有及时纠正许继慎恶行,包屁纵容,甚至自身也有类似的错误……这些就点名到了苏区原来的一、二把手曾钟圣和余笃三。

许继慎(1).jpg

(许继慎的故事,对于很多有才华但锋芒毕露的朋友是个警示)

曾钟圣(1).jpg

(从此开始,曾钟圣在鄂豫皖一路降级,一直到牺牲)

这一年多来俨然一方霸主的许继慎,其实也是个只有30岁的年轻军人。他被眼前上千社团成员的声讨搞蒙了,只能解释:自己只是行为比较浪漫,打了几年游击就染上土匪习气了。以后会严格改正错误。

搞到“自认错误”这一步就够了,国涛开始收拾局面: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使同志们了解这些错误的严重性,订出共同遵守的纪律规范,并不是要对犯过错误又表示能够悔改的同志立时给与处罚。只要能改正过来,就可以既往不咎,不必恐慌。

至此,国涛顺利实现目标:1、立威,之前的社团一、二把手,大军头都被搞得服服帖帖,谁还敢不服?2、去势,党政军的这几个大头,经过此役,威信大减,毫无竞争可能。3、仲裁地位,我居中调停,可以褒贬任何人马,这才是“主席”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同时,借整肃土匪习气、军阀作风、男女关系为由头,在地方政府设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军队设立“军事法庭”;最厉害的是在社团设立“监察委员会”。东厂、锦衣卫安排上,国涛的权威有了强制力保证。

但更重要的是对权威的制度保证。

鄂豫皖地区最高董事会、决策机构,就是社团中央两个分局之一的鄂豫皖分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和社团中央、湘鄂西分局平级作为中国社团的最高机构),分局主席:国涛;委员:沈泽民(嫡系小弟排名第二,主管政务)、蔡申熙(被曾钟圣、许继慎压制,被国涛重新启用的老将)、徐老蔫、曾钟圣(一把手变成老四,逐步丢权)、王平章(七里坪为核心的鄂豫边苏区创始人之一)、郑位三(七里坪为核心的鄂豫边苏区创始人之一)、徐立清(以金寨为核心的豫东、皖西苏区代表)、郭述申(曾钟圣的前任一把手)、旷继勋(被边缘化的前任四军军长)、周纯全(保卫局长)、陈昌浩(国涛带来的小弟,未来最有潜力)。

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中央鄂豫皖分局又直接下辖党政执行机构——鄂豫皖区省委;直接下辖军队管理机构——鄂豫皖军事委员会。

鄂豫皖区省委一把手书记就是沈泽民;徐立清、郭述申分管社团最重要的组织、宣传工作;王平章、郑位三、周纯全分管地方政府工作。

战争岁月,最重要的部门肯定是鄂豫皖军事委员会,成员基本上还是鄂豫皖中央分局的原班人马,管理岗位却明显变化:国涛肯定是军委主席;有资历但之前被压制的蔡申熙被重新启用成为参谋长,国涛在军事上的技术抓手和军中稳定剂;小兄弟陈昌浩担任政治部主任。军委下面最重要的4军,把军长交给了业务强、又听话的徐老蔫;之前的社团和军事一把手曾钟圣降至成了徐老蔫四军的政委;许继慎仍然担任助理11师的师长。两方面(国涛老蔫这一边,曾钟圣许继慎那一边)都看不上的旷继勋被从军长的位置上拿下来,做新编的13师师长,专门做新部队整合训练的工作,直属在军委,不向老下属军长徐老蔫汇报也算给个面子了。

这一套安排下来,党政,尤其是重要的军队,国涛都控制住了。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核心圈子:最核心一层自然是自己直系带来的沈泽民、陈昌浩;外围一层是新提拔的徐老蔫,还有一群低级年轻干部,像王树声、倪志亮、李先念等等;再外围一层是之前被曾钟圣、许继慎压制的郭述申、徐立清、蔡申熙这帮人。以这套核心管理、压制、安抚其他派系人马。

管理架构清楚了,执行政策就方便了。在根据地建设思路上,国涛的做法和同时期的刘邦也差不多。既不能用“立三主义”那套,学习苏联,硬钢政府军,攻打大城市,得到革命的迅速成功;也不能完全用土匪、流寇那一套,不重视根据地建设,走到哪里抢掠到哪里,和政府军绕圈子。

要把根据地当自己家建设好:把土改搞细致、搞清楚,不能一窝蜂发动群众抢、杀、烧,要有清晰标准的分配土地,让中农和富农也可以正常活着;用正常的农业税、商业税代替抢掠和摊派,像一个真的政府那样工作;控制支出、增加生产,自付盈亏,尽量不需要劫掠为生……。根据地稳定了,才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张的基础。

问题是,要建设好家园,必须抵抗住外面的敌人,军事是这个时期的核心工作。于是,大会开完,红4军主力开赴英山县,进攻国军正规军的一个团和民团的守备部队,目的是打通两个苏区的中间区域,把整个苏区彻底连成一片。

徐老蔫的仗打的不错,英山守敌1800多人被全歼,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并打下了临近的沂水县城。但仗打完了,也就出现了引起接下来一系列肃反杀戮的分歧——接下来红军向哪里发展?

这时候各方面的记载就出现差异了。

按照国涛自己的讲法,他是要求红四军主力依托英山、沂水两座富饶的县城,在当地继续发展,扩大根据地,把整个鄂豫皖连接起来,做大做强。自己则带着弱小的13师应付正面来犯的敌人主力。

按照老蔫的回忆,注意——老蔫说这些都是4军政委曾钟圣传达给自己的:国涛要求部队东进,向潜山、太湖(不是无锡太湖,是安徽安庆附近的小地方)一带进发,目的是进攻安庆,继而威胁首都南京。

南京安庆(1).jpg

(为什么几百年来,打南京先要打安庆,看地图就懂了——没有铁路公路的时代,运输就靠水运;打下安庆,人马、物资就可以顺着长江一路运过去了。)

但老蔫和国涛的回忆有一点共识:曾钟圣和许继慎都提出另一个意见,部队向南发展,进攻广济(现在叫武穴)、黄梅、蓟春,然后在广济附近找交通渡过长江,到江西发展,甚至配合江西的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

(简单的看个地图,从英山到广济、黄梅的距离)

对以上差异,我们简单分析两句:

1、从国涛的角度看。大部队东出潜山,进攻当时安徽的首府安庆,危险南京,这是典型的“立三主义”;这个阶段,社团高层谁也不愿意,或者说不敢用“立三主义”。而且把主力放到距离自己5、600里远的地方打大城市,自己只带着1000多新兵守老巢,面对围剿的正规军,这也太危险。就31年11月中央给的裁决中对国涛一方轻微的指责内容看:“军委会和中央分局对于出潜(山县)太(湖县)到六(安)霍(山),而不到黄广去恢复苏区的决定,是战略上的疏忽”基本也符合国涛的表述。

(看地图,从英山县,出潜山、太湖县,进攻六安、霍山县,和进攻安庆、威胁南京是完全不同的战略。)

2、从曾钟圣、许继慎的角度看。国涛的独裁作风,让大家很难相处(除非完全跪下去做执行者);曾钟圣之前能作为特派员去主管鄂豫皖的军事和党务,那也是有根基的人物——是大鸾手下的干将。跨过长江、脱离鄂豫皖,和江西的中央苏区联系上,找已经到那边的老领导,似乎是更好的出路。

3、从大多数官兵的角度看。去防守薄弱的白区打土豪和杂牌部队,比在苏区硬钢围剿部队舒适很多。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4军还是南下了。

南下前,4军向鄂豫皖分局和军委(也就是国涛和沈泽民)做了汇报,明确告知——我不能听领导话了。

4军的高层也不傻,以政委曾钟圣、军长徐老蔫、政治部主任刘士奇联名向中央写报告,直接找曾钟圣背后的大佬找支持:“现在我们的战略是要巩固济(水)黄(梅)广苏区,与皖西苏区、黄麻苏区打成一片……。如果想脱离根据地几百里的阵地,由英山直取安庆等,不但做不到而且要发生许多不能解决的困难。如果勉强行之,必然成为单纯的军事行动,根本忘记巩固阵地的发展任务了。我们深深认识中央根据地的伟大,就是有了强度群众基础的阵地所致。”——不提自己要渡长江的打算,告状国涛要强攻安庆——钟圣也很懂政治,又把“单纯军事行动”这个距离“立三主义”不远的帽子丢还给了国涛。在那个通讯不畅,而且情况多变的时代,做什么很重要,如何汇报则更重要。

南下的仗打的很顺利,收缴了大量的粮食和黄金,4军从上到下都很开心。

此时,正在生病的国涛接到4军传回来的信息,很慌。

苏区的存在,靠的是武装,现在几万主力都打算转战外地了,自己还有活路么?

另一方面,自己统治苏区靠的是社团中央任命,大鸾条线的曾钟圣如果走大鸾的条线,先占据话语权,把“立三主义”扣自己头上,还有统治合法性么?大鸾和自己只能算是松散联盟;曾钟圣又是实实在在带着几万兵;还有距离遥远,通讯不畅的问题,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国涛的策略是自己先退到后面,以养病为名撤出纠纷,继续做仲裁角色;安排小弟、也是最激进的沈泽民在前台硬怼。同时,他也没忘记写信给中央,表述自己这边的道理,抢占话语权。

被推上前台的沈泽民毫不含糊、勇于担当,立即代表国涛召开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的会议,讨论出一封给红4军的回信:1、明确拒绝其私自的行动;2、掌握话语权,把“立三主义”再扣回去:“在英山、沂水一带发展苏区,扩大已有胜利,绝不可渡江南下。红四军脱离原有根据地和地方武装,孤军渡江南下,不仅不能给江西红军以有力支持,反而会使鄂豫皖遭到损失,这也是立三路线军事冒险的想法!”

现在的局面挺有意思,借着通讯不畅、战场瞬息万变的机会,领导层(鄂豫皖分局、军委)和执行层(红4军)都开始把“立三主义”往对方头上扔。

经过辗转,8月鄂豫皖分局的回信,9月才到4军手里。对这封信,曾钟圣、徐老蔫带着4军社团支部召开了会议,这就是后来肃反的重要罪证——鸡鸣河会议。

这次会议,4军的社团支部统一了意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如果说之前改变既有命令的私自行动,还有战场形势变化的借口,这次就是赤裸裸的否定、抵制上级社团组织的行为了。注意,在洪兴社这样以“执行力强”为自己最核心竞争力的社团来说,公开抵制上级的行为是大忌,在道理上4军矮了一头。

9月中(注意时间段,这时正是918事变),鄂豫皖分局和军委会收到了4军的回复。

这真要了命了!9月,老蒋刚和小张一起收拾了石友三叛乱,开始在武汉组织会议,安排对鄂豫皖苏区的围攻。目前各路人马正在周边集结;这个时候主力部队却都走了。这就没活路了……

国涛必须要动手段——安排新政委换掉曾钟圣,彻底调整四军的管理层。

选择新政委的事还挺有意思。一开始国涛定的是4军的老军长,资历颇深的蔡申熙,去军中替换曾钟圣。老蔡当场拒绝,表示自己身体不行,还是年轻有为的陈昌浩合适。当,此危难之际,铁杆兄弟、热血青年陈昌浩拍了胸脯——我去!

(蔡申熙知道此事的危险,桀骜不驯的造反队伍可不是吃素的。就是许继慎带的这部分人马,去年就杀了去领导他们的徐子清、徐其虚,甚至还有黄麻起义的旗帜人物吴广浩,甚至中央特派的郭述申都差点死在他们手里。)

(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凭什么能当英雄,成为鄂豫皖这面旗帜下的二号人物,关键时刻、危险时机你得上啊!陈昌浩名不虚传)

陈昌浩到4军接替曾钟圣做政委,把4军带回来的细节,各方面都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但结果还是比较清楚:这一趟,陈昌浩顺利接任4军政委,拿到了最高管理权;陈昌浩顺利的改变了4军的行程,拉队伍回到白雀园;甚至,就利用回来的路上几天时间,陈昌浩还彻底查明了许继慎和周维炯的叛徒行为。而因为对叛变行为的包庇,曾钟圣也被逮捕!这就有点微妙了。

说微妙,我要再把鄂豫皖苏区的历史拆解下:鄂豫皖这块地方的干部和军人主要来自三场本地起义——黄麻、商南、六霍。黄麻起义的代表人物吴光浩,黄埔3期,叶挺独立团营长;这么个大人物,后来在去管理商南起义人马的途中莫名其妙牺牲(之前派去管理商南起义军的二徐是确认被商南老大周维炯枪毙的)。从此,黄麻起义这票人马军事上的带头人就是能征善战的徐老蔫,这支部队战力也是最强的;政治上,中央安排郭述申来了就听郭树申的,安排曾钟圣来了就听曾钟圣的,安排国涛来了就听国涛的。

商南起义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维炯,周维炯的彪悍故事我们第一节有清晰介绍,总之是对敌人下得去手(把提拔、信任自己的民团领导直接干掉,发动起义);对亲戚下得去手(对自家舅舅也可以打土豪、枪毙);对领导下得去手(二徐、吴光浩,郭述申差点也被枪毙)。曾钟圣、许继慎搭班子时,作为老乡、老大哥的许继慎在军事上驯服了周维炯,并拿到了商南人马的管理权;政治上,这票人马一直很忠心的跟随许继慎的同盟——曾钟圣。

后来三支起义部队混编,4军三个师长,除了老蔫直管的师让副师长、小弟王树生管理,另外两个师长就是许继慎和刘英。这位刘英,曾是令社团内异己分子闻风丧胆的红队杀手,自然和同属大鸾脉络条线的曾钟圣同气连枝。

(上海中央时,大鸾最重要的两个部门:社会部和军事部。刘英是社会部红队的杀手,曾钟圣是军事部参谋科科长。)

在这样的组织架构、力量构成下;在这帮桀骜不驯的人中间。20岁出头的陈昌浩,竟然让他们乖乖的束手就擒。4军当时的最大势力徐老蔫功不可没。

。 (国涛白雀园的肃反、夏曦湘鄂西的肃反、刘邦的富田行动,都需要有徐老蔫、双刀将、大将军或直接、或放任的支持。)

接下来,回到鄂豫皖的4军就专注两件事:军长徐老蔫带大家做第三次反围剿,和国民党干:新政委陈昌浩在白雀园集中肃反,打击消灭内部的异己力量。两人合作的天衣无缝,这两项工作都完成的非常好。

1931年11月,4军主力再次回到七里坪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这个重要的面子工程总指挥,就是国涛和老蔫都欣赏的年轻将领王树声。并随之成立了红四方面军。

徐老蔫又进步了,当上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并兼任其中的核心红4军军长,陈昌浩担任四方面军政委。4军本身不设军部,可以理解四方面军和4军是老蔫和陈昌浩一套班子管理。我们对标下去年(1930年)刚成立的人马规模差不多的红一方面军,在那只部队里,总指挥是朱老总,政委是刘邦,后来政委换成了大鸾。可见,当年徐老蔫、陈昌浩,乃至背后国涛的地位之高。

老蔫一直带的团长倪志亮升任4军10师师长;老蔫下手最得力的团长王树生升任4军11师师长;从上海总部刚来的、老蔫的同学、大鸾最倚重的情报、军事双料人才陈赓担任12师师长。靠边站的老军长旷继勋继续担任二线部队红25军军长,原来的10师师长刘英被派来红25军做了25军唯一的师长。

至此,我们熟悉的红四方面名人都出现了。徐老蔫和以黄麻起义为主的小弟们实现了对鄂豫皖军事力量的统一,并和党务、政务方面的国涛、沈泽民、陈昌浩实现了党军政统一。鄂豫皖的力量不再分散,大家可以上下一心的行动,为未来的短暂成功创造了基本条件。

大方向讲清楚了,我们再回头看几个异己分子的罪行和结局。

首先是许继慎。作为曾钟圣在军中的联盟,4军两大骨干之一;桀骜不驯的许继慎又有很多行为上的瑕疵,也得罪了很多人。这样看,把老许作为打击敌人的突破点再合适不过了。

回到前面的内容,跑到4军接手政委位置的陈昌浩,得到了军长徐老蔫和其掌控的10师全力支持;而且,老蔫还和陈昌浩说了一个重要“信息”——11师的多数干部拥护社团领导,但许继慎和其少数亲信有问题,应该彻底查究!

作为“政委”,陈昌浩正好就有社团的监察权利,于是带着几个政工人员就到人家11师师部去抓人!此事回忆起来,陈昌浩自己都颇有些后怕。许继慎却没反抗,师部直属特务连毫无反应的让陈昌浩带走了自己的师长。也可见,许继慎当时的镇定与自信——我没问题。

20多岁的人还是年轻啊!世界上的人哪里有禁得住查的?只要当了“鱼肉”,“刀俎”总可以找到理有剁了你!

首先是确认的事:前段时间,有人给许继慎送了封信,这封信来自徐老蔫、许继慎、陈赓共同的黄埔一期同学,现任国党中组部大秘(老蒋直辖)的曾扩情。信中有言曰:“继慎兄无恙……(蒋介石)之怀念(许继慎),有如父兄之怀念子弟一样;望幡然改图,回到南京,定将受到最为优厚的待遇。……匍匐归来之子,父母唯有垂泣加怜……”

(曾扩情考黄埔时的推荐人是李大钊,黄埔时的好兄弟是蒋先云,是洪兴社在黄埔内的组织“青军会”的奠基人,也是国党在黄埔内的组织“孙文学会”的骨干。这个时间段主要帮老蒋组建“敌后战线”。)

以许继慎的人脉,和现在的地位,收到这封敌对阵营老同学的信很正常。作为坚定地洪兴社干部,许继慎毫不顾虑的把信和送信人交给了4军政委曾钟圣、军长徐老蔫。曾钟圣甚至觉得这是个正面事件,把送信人和信件送去了中央分局,还把信的内容发表在《红军日报》上来讽刺老蒋。

有意思的是在审问送信人时,这人也不傻,知道给老蒋带信是死路一条,就说了另一套说辞:自己名义上是给老蒋办事,其实是给“第三党”的邓演达(第三党和邓演达的介绍看本文前面内容)办事,来和许继慎谈合作的。这个意思明显,相对仇敌老蒋,“第三党”还算不上敌人,要保命。

曾钟圣将这套说辞一并写入8月底和鄂豫皖中央分局打笔墨官司时,给社团中央的解释信里:“钟蜀武者,自称来找许继慎的,经过我们秘密审讯以后,他说名义上是南京政府派来运作许继慎投戈,实际上他是第三党,受邓演达之托来找许继慎的。……许继慎在组织上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许多社会关系不能打断这一点,我们已经严重警告他。”

(邓老大在412后,可是社团最依仗的人物,社团决策都以他马首是瞻。他和谭平山在31年组建第三党、“黄埔同学会”也以拆蒋介石台为基本工作。)

有了这些确认的事还不够,陈昌浩需要继续挖掘。在许继慎身边,有一个非常亲密的吴参谋,在此人身上发现了白区来的信和通讯密码。这些资料其实也证明不了什么东西,但一顿审讯下来,内容就丰富了——吴参谋是国民党“改组派”(这个组织和汪精卫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看文章前面的内容),参军的目的是劝说许继慎带兵投诚。

(汪先生这几年都没闲着,就在4军脱离组织、南征之前1个月的1931年7月,他刚策反了石友三,对抗蒋介石、张学良同盟。而为了对付石友三叛乱,张学良调兵入关,这也是当年“918事件”的诱因之一。问题是,石友三都被消灭了,汪先生也再次逃窜了,许继慎拉队伍去投靠什么“改组派”呢?)

和吴参谋一起投靠“改组派”的计划,加上前面和蒋介石国党、邓演达第三党的“某须有”的联系,收拾许继慎是足够了。但,要物理消灭这个级别的干部,国涛还是遵守组织原则的,关键是看笔墨官司在社团中央那边的结果!

和一年前的“富田事件”一样,实际上由大鸾主导的中央,在社团与军人的矛盾中,坚定地站在了“社团组织”和其负责人一边!在当时的通讯水平下,要查清细节,实现公平处理是不可能的;而真的公平对待,也只会影响社团的组织威严,继而伤害社团组织性、战斗力。在此问题上,大鸾虽然残酷,但也是胜利必不可少的冷静。

(这帮人思想千差万别、矛盾重重,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坚持“社团最大”的组织原则,并时刻维护之。这也是1912年到1949年期间,中华大地上,只有社团组建了没有军阀属性军队的根本原因。洪兴社军队从没有成建制叛变,从来都打不散。)

社团的回信到了,坚定地支持了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国焘,否认了曾钟圣、徐老蔫、许继慎私自流窜的行为;并对许继慎“关系复杂”“行为不端”做出了明确批评。这些就够用了。

许继慎、周维炯被枪毙。曾钟圣因为监管不力,被撤销中央分局和军委的职位,直接下放到地方工作,33年被抓,35年被杀,88年和许继慎一起被评为“33个军事家”之一。

徐老蔫有回忆,说许继慎的口供是:“你们说我是改组派,我就是改组派好了”。周维炯最终的口供是:“老子20年后还要革命,我不是反革命,你们才是反革命。”

军政两面大旗倒了,商南起义的兄弟们没了靠山,成了被宰杀的羔羊。因为“AB团”、“第三党”、“改组派”罪名,被杀数百人。

以上,就是“白雀园肃反”的前因后果。

社团更多故事,敬请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