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自曝、霍光复出、刘邦大鸾打内战;新人成长、老人回流、文革战将要出头。73年开始,“原教旨主义者”、“新贵派”、“元老派”三股势力逐步成型,在刘邦与大鸾的博弈大背景下逐步分派别站队、拉开竞争架势、站上了同一起跑线。接下来几年时间里,三大派将围绕最高职位展开激烈的角逐。宣传口抢夺、人事口抢夺、地方势力拉拢和站队、组织原则下的竞争,甚至“非正常死亡”和政变手段都使了出来。三大派于刘邦大鸾在世时,如何跟随大佬的竞争而壮大自己、争抢太子之位?三大派在刘邦大鸾见马克思后,如何合作、竞争,实现自己派系力量的最大化,甚至占据社稷大位?请看《洪兴三国演义》……
第一节分派
洪兴社自从延安整风后,派系其实一直比较简单。第四分公司的张国焘叛变了、投资方直属代表陈绍禹被斗“病”了,这棵大树就只剩下一个根——刘邦。历史上的同门师兄弟、合资合作方都融入了这棵大树的脉络当中,成为了枝干。其中有带资上山的草创奠基人总司令,有带大资本入股的彭大将军,有投资方中国地区代表大鸾,有第2、6分公司的代表任弼时,有第4分公司剩下的大量员工,有白区的代表太子刘盈,有投资方直属剩下的代表张宗可,有西北分公司、东北分公司的代表高大麻子……。

(兼顾实力、野心和性格,能和刘邦挣龙头位置的也就这两人了。他们倒了,刘邦也就清一色了。)
这种权力的集中,也是后来战胜东兴社、一统江湖的基础。当然,虽然脉络归一、尊刘邦为董事长,但其中还是有细分的股权构成。只要关注洪兴社肠胃(书记、主席)名单,总能发现不同时期洪兴社内部的股权分配情况。七大到建国初期这个阶段的五大书记(刘邦、太子刘盈、大鸾、司令、弼时)就既考虑了他们每个人历史上投资的股份,也考虑其现阶段掌控的权力范畴(总负责、政治和思想、统一战线和外交、军事、公司内控)。

(五大书记的股份都围绕在刘邦董事长周围,形成了集中的力量,这才是胜利的基础;而五大书记的职责划分大框架,延续持久……)
剥开皮看瓤,建国后的诸多斗争,其实无非是在董事长刘邦的控盘下,对公司内部小股东们进行的股权调整和再分配而已。目的也很简单——完成董事长的那个人间天堂的美梦,实现那个没有欺凌和压迫,只有平等与和谐的乌托邦。
那位说了,董事长这么厉害,干脆就把小股东都吞并得了呗。事情哪里如此简单?政治公司和经济公司的不同点在于股份的单位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钱。董事长的股份也要分解到具体的人身上,股份多了也就成了相对独立的小股东,也就有了自己的团队和利益诉求,不再只属于董事长了(说到这里,大家也可以理解为何古代有为的皇帝都喜欢科举选择出来的平民、没根基的干部、年轻的翰林和无法继承财产和权利的太监,而反感军事贵族们了)。
还好,政治高手们有的是方法解决股权分散后重新集中的问题。也正因为有这个本事,不管内部小股东有什么意见和争吵,刘邦始终掌控着局面,维护着大家庭的团结。大厦的松动开始于“913”……。
开场之前,先把三派介绍下。“原教旨主义者”:对刘邦思想贯彻彻底;要求持续革命,一直把压迫人的各个力量都打倒;主要是中低层干部出身,只能有刘邦这一个大靠山。代表者自然是李云鹤、春桥、洪文等人,还有迟群、谢静宜、金祖敏、庄则栋等小弟。

(帅小伙,认真学习刘邦思想,还帮刘邦打开了美国老大的大门。必须扶持。)
“新贵派”:9大后刘邦逐步提拔到中羊的一批省级、军级干部。他们靠着文哥中的表现迅速上位;表面上肯定是刘邦思想的坚定支持者,骨子里玩了几十年政治还是比较滑头;很长时间没有一个头,所以心思比较分散。代表者是苏铸、东兴哥、“有德有忠”的吴氏兄弟、纪登奎等人。
“元老派”:基本不用定义了,就是文革前在中央已经占据要职的军事贵族们。这帮人原来隶属的股东脉络复杂,而且往往有积怨(这才好管理),只是在遇到共同的问题和敌人时才逐步走到了一起。代表人物是花帅、李木匠、霍光、聂大帅、王胡子等人。
这种划分有道理——既然分派,就说明他们可能有短暂配合,却无法长期合作,必然决出生死。
“原教旨主义者”和“元老派”自不必说,一左一右,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没有调和的余地。
“原教旨主义者”和“新贵派”虽然能在刘邦带领下一起整治“元老派”;但双方都觊觎大位,更关键的是“新贵派”们虽然靠文哥发家,但革命几十年,骨子里还是和元老派一般的“自上而下”统治思路,和“原教旨主义者”扛的“巴黎公社”大皿煮旗帜格格不入、无法调和。
“新贵派”、“元老派”看似一老一新、走同样的道路,挺和谐,但别忘了“上阵父子兵”的道理,元老们都有自己的门生、子弟,怎么会真心甘于给你们这帮刘邦提拔的门生做做垫脚石呢?当苏铸看着比自己还大六岁的“圣祖耀邦”被元老们作为青年干部提拔,以代替自己这个“老干部”之时,心里也许骂了一千句的娘。
这种划分也不准确,因为有不少人的派系属性很难界定。
比如李德生,从省革委会主任、军长一路提拔到总政主任、北京军区司令,甚至副主席,怎么看都是“新贵派”,这哥们却逐步烧起了大鸾的冷灶,和元老们走的越来越近。
比如苏振华,挺好的背景——霍光小弟、海军老大、韩信迫害人员,典型的“元老派”,跟着大哥们混总差不了;可偏偏没忍住,霍光第三次倒台时就划清了界线,跳到苏铸“新贵派”那里了。
比如王海容、唐闻生,是刘邦的亲戚,还做刘邦的联络员了解正直局情况,快速升迁多好,看架势比李云鹤还受信任;可这二位却跑到了大鸾那边跟“元老派们”混。
比如章含之、乔冠华夫妇,都是大鸾看中的人,乔冠华更是大鸾在外交部一直保的左膀右臂,在洪兴社内也颇有资历,结果却跟着“原教旨主义者”们照死里批判大鸾。
甚至还有阿联这样的神人,大军区司令进入中枢,后来代替花帅管理军队,看起来像新贵;作为小新的导师和保护者,刘邦期望的维稳、托孤重臣,又是“原教旨主义者”的军事靠山;可随着力量变化,这老兄又坚定地跟上了几位老领导,和元老派们混,还真不愧是红四影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啊。
有道理也好、不准确也罢,故事讲到这里了,我们就按照三大派的逻辑走下去吧。“913”后,三大派逐步开始成型,这个逐步成型的背景就是刘邦的没落、大鸾的反攻倒算……。请看下节——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