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群英传——卜大华列传 第二节 cover

文革群英传——卜大华列传 第二节

小龙人作品

第二节 接班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就必须要谈谈这个《九评》了,这个文件对文哥非常重要。

所谓《九评》,其全称是《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这封信是在1964年7月,由《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两个最权威的官方媒体发布。

这封信主要攻击的对象就是赫鲁晓夫。而这个人对刘邦晚年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一,赫鲁晓夫对自己的老领导斯大林秋后算账,这让刘邦深感忧虑——我百年之后,接班人会不会也这么没良心!

其二,赫鲁晓夫舍弃了暴力的阶级斗争思想,开始和西方玩起了经济竞争,把抓经济作为重点,带动起了一帮官僚贵族。这让刘邦深感忧虑——我百年之后,接班人会不会也这样成为走资派!

其三,赫鲁晓夫竟然和东欧兄弟国家的国内反对派合作,用军事力量搞掉当权派。这让刘邦深感忧虑——我身边是否也有想里通外国搞掉我的坏人!

其四,勃列日涅夫等人竟然采用党内民主的方式,在政治局搞突然选举,通过和平手段让赫鲁晓夫“退休”了。这让刘邦深感忧虑——我身边的高层战友会不会也用这种方式篡位夺权、谋逆大位!

可以说,这些忧虑是促成刘邦打倒彭大将军、太子刘盈、太子刘盈、霍光,乃至缠斗大鸾多年的深层原因。而文哥的爆发也和这些忧虑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回到《九评》。首先,这篇文章对当年苏共的错误做了仔细分析,我摘几段给大家看看。

“乌兹别克一个集体农庄的主席,使全村都处于恐怖之中。农庄的一切重要职务,全被他的许多姐夫、妹夫、小舅子、亲家以及其他亲友所窃据。他挥霍了农庄十三万二千卢布,以满足私人的需要。他有一辆轿车,两辆摩托,三个妻子,她们各有一套单独的住宅。”

“乌克兰一个集体农庄主席,伙同会计伪造证件和帐目,盗窃了农庄五万多卢布。这个会计还被宣传为模范会计,在莫斯科举办的国民经济成就展览会上展出了她的事迹。”

“吉尔吉斯一个四、五十人的贪污盗窃集团,在他们把持的两个工厂中进行地下生产,盗窃国家财产达三千多万卢布。这个集团的成员,包括共和国计划委员会主席,商业部副部长,共和国部长会议、国民经济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等部门的七个局长和处长。”

“目前苏联社会上的特权阶层,是由党政机关和企业、农庄的领导干部中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成的,是同苏联工人、农民、广大的知识分子和干部相对立的。”

“这个特权阶层,侵吞苏联人民的劳动成果,占有远比苏联一般工人和农民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入。他们不仅通过高工资、高奖金、高稿酬以及花样繁多的个人附加津贴,得到高额收入,而且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化公为私。”

“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马列主义的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了。”

总之,这封信准确的说明了苏联洪兴社演变下来的问题,也变相预言了其他国家洪兴社可能要面对的问题。

但这些并不重要,这封信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论点其实是在结尾处

——“刘邦同志提出,为了保证我们的社团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根据苏联发生的变化,也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洪兴社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上。我们一定要使帝国主义的这种预言彻底破产。我们一定要从上到下地、普遍地、经常不断地注意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简单说,决定伟大的我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是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那么问题来了,接班人的岗位就那么多(红顶子和凤冠霞帔总不能太多,否则那么多人为人民服务,人民也太享福了啊)。但哪些人有资格做呢?这就涉及到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都要面临的问题——功臣子弟!

自从商鞅变法,我们就逐步和欧洲及日本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他们那里,贵族拥有自己的土地、爵位、财富、协助国王管理国家的权力,这些都是世袭的,国王轻易也不可能夺走。爸爸可以合理合法的让自己的儿子接班。但在大一统的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管你多牛,你的一切也是皇帝的,你要传给自己儿子就没那么简单。其中最纠结的就是管理权力的继承。

人类社会就这么个操行,男爷们出来打天下还不是为了妻荣子贵?还不是为了给自己儿子继承?私有制和男权社会一同出现,就证明了这是历史大势,不可阻挡。

于是,当各个大一统王朝成立、获得一大块蛋糕,并由黑帮大哥和手下小弟一起分享后,问题就出现了。小弟们想把蛋糕传给他们的后代,大哥却不愿意!道理也简单,蛋糕要是可以世袭了,那就不属于皇帝了。那不就又成了“封建制”,而不是“集权”了么?有为的皇帝决不能接受这种安排!这对矛盾贯穿了中国2000年的集权历史,也是诸多所谓历史鸡汤的真正幕后推手。

面对这个问题,大汉朝用“察举制”,变通的和功臣们博弈权力。魏晋用“九品中正”,对功臣们退了一步。隋唐开始了科举,逐步剥夺功臣们的长期饭票,多少有些不仁义。还是明清聪明,一方面用科举制度找了些没根基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国家,另一方面把老朱家的孩子和“八旗子弟们”当猪给圈养起来,又安全、又高效、又稳定、又仁义,这才有了集权制度的顶峰。

现在,新中国成立了。这个历史问题如何解决呢?大家都没想。

客观说,那个年代的干部子弟挺可怜。

他们没机会搞贷款、搞项目、搞开发、找傀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瞬间成为商业精英,毕竟当年我们还是僵化的计划经济。

他们也无法凭几篇半文不白的论文混个大学教授、心灵导师、文化名流,毕竟那个年代极端重视工科,社会也有足够的信仰。

他们没机会去国外深造、娱乐、生活,毕竟当年我们和自由世界都敌对着呢。

他们也没机会通过参军、事业编、临时工、下基层等诸多形式获得从政的资格,继而一飞冲天,毕竟太子刘盈和刘邦在这点上难得一致的强硬。

因此,当年的干部子弟们要出头、要接班的唯一道路就是读书、上大学、国家分配、成为干部……。但走这条道路,就要和数目巨大的平民子弟,还有素质极高的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子弟公平竞争!

而这种情况,在功臣和他们的子弟看来就太不公平了!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身边那么多亲人和朋友,最终从帝国主义和蒋匪帮手里解救了你们这些可怜虫,让你们翻身做主人。我们现在又成为人民公仆,为你们服务,为你们创造共产主义社会。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的孩子竟然被你们的孩子竞争掉?!这哪里说理去!

这种矛盾、不平的思想,强烈的影响着新中国建立后的干部和他们家庭的子弟。现在《九评》出来了,功臣们都想明白了!哦!原来接班不只是我们该有的权力,更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啊!谁能比我们家庭的孩子更根红苗正?更受革命思想熏陶?更能坚定保护红色政权?靠那些没觉悟的农民不行,靠那些没文化的工人不行,靠臭老九和资本家更不行!只有我们的孩子做接班人才最合适!

不同的阶层,面对腐朽会有不同的选择。

青年卜大华和相同背景的孩子们也被《九评》感动了。我们要接班!我们要保护红色江山!我们要敢于斗争去争取为社团尽忠!现在,我们要从眼前做起,在学校开始玩政治、夺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