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造反
文哥中,最惨烈、血腥的欺凌、暴力行为发生在1966年8、9月份,也就是所谓的“红八月”。而在这段时间里,有一帮青年,打人、破坏最凶猛,他们就是北京各中学的干部子弟!
当一个目标崇高、又有利益可图的时候,人们就会彻底疯狂。这些青年就是典型。
首先,他们年轻、缺少社会阅历、容易被洗脑、容易冲动,这种心理特点让他们很容易被伟岸的目标所吸引和洗礼,进一步变得疯狂。《动物庄园》中保护“拿破仑”最勇敢,对敌人最冷血的就是那几条小狗;土改时最血腥的屠戮者就是“红缨枪”;现代恐怖事件中的人肉炸弹也多是不经世事的青年。
但更重要的是,混乱能让这些青年获得实际利益!
我前面说过,当时青年们的出路其实很狭窄,基本上要出人头地只能靠高考。大学生们,无论是干部子弟还是平民子弟,其实都冲过了那华山一条路,不出意外都能混个衣着光鲜、人人羡慕的国家干部。
而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还要竞争闯独木桥。偏偏这独木桥考核的只是你的读书能力,这让大多数流氓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干部子弟们颇不适应。读死书,真的读不过那些一根筋、玩命的工农子弟;读巧书,真的搞不过那些在学术氛围浓郁家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家庭子弟。
现在刘邦提出青年不要死读书、要打到学术权威、要让政治素质高的人接班,这不就是干部子弟们最期待的嘛!当然他们冲的也最猛了。
理顺了这个关系,我们就能理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了。“刘邦与王海容、毛远新谈话”以及“九评”出来后,干部子弟们找到了自己的出路和方向,也开始行动了。
最先动起来的并不是卜大华这帮人,而是西城的中学生们。
之所以西城的中学生们先动起来,道理也简单——他们的父辈级别高。这些孩子当然胆子更大、行动力更强了。他们,在1965年,发起了非著名的“四六八学潮”。
同样是学潮,同样是罢课,同样是给中央递请愿书,这个“四六八学潮”却很少被提及,也很少人知道,更不要说被描述成反革命事件了。这情况,其实体现了这次学潮的参与者们,在当今社会拥有的力量!
那这次学潮要干嘛呢?看看他们给中央请愿书提的要求就明白了。
第一个要求:到现实的阶级斗争中经受锻炼和考验。说的多好啊,学生不读死书,去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的途径呢?就是参加“四清工作组”下乡。想的多好啊,“四清工作组”可是由各大部委的干部组成的啊,这不就提前接班了么?
第二个要求:改变现行的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教育制度,要强调素质教育、要推行阶级路线。简单说,就是以后考大学要看出身和政治能力,少看或者干脆不看分数。而这些才是“四六八”们的强项嘛。
说这次学潮是文哥的前奏曲,其实也不为过。
那,在这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卜大华他们在做什么呢?
要说跟着人家“四六八中”的孩子搞学潮,他们还没这个本事,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行动。
这就是发动学校基层皿煮。2000年来,中国一直实行集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就是权力来自于上,县长归市长管、市长归省长管……。客观而言,这种制度有其合理性,历史上集权越强的政权,社会也越安定。
在学校,其实也是这种管理体制,学生干部都是老师任命的;即使选举也是老师提名的候选人。西方学校那种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在我国从不曾出现。现在卜大华却要改变这点。他和同学们真的选出了自己的班干部和团干部!
既然开始参与学校的管理,当然要严格按照自己的准则做工作。
比如学校领导要安排一个知识分子臭老九家的孩子入团,就被他们坚决否定了。
比如学校领导对“四清”运动和政治斗争不积极,他们也勇敢的提出来了自己的意见。
青年人挑战权威、用自己的想法管理学校,这肯定要和学校领导们产生矛盾。而当“五一六通知”发出,社团中央决定在学校开展文化大革命行动后,这种矛盾进一步升级了。
清华附中的领导方面率先行动。他们要尽快把学校内部的不安定分子控制住,否则运动风一起来,这帮小子还不一定干出什么事情呢。
先是校党委书记用1957年反右的例子吓唬卜大华,你们再瞎提意见,小心被抓了右派!接下来,甚至清华附中的校长都亲自跑到卜大华家进行家访,向他的父亲告状。
但很明显,学校的这些臭老九领导低估了卜大华们的能力和热情。事实证明,卜大华们没有一个被后来的工作组整了黑材料,倒霉的都是蒯大富这样没根基的家伙。
而家访告状的校长更是被卜大华的父亲教训了一番,“我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孩子们要用刘邦主席著作衡量自己的行动,正确的就坚持,错误的就改正。”
面对人家这些有势力、有斗争思想的家庭,臭老九们没了办法。而卜大华们在“五一六通知”的鼓励下则进一步摩拳擦掌、踌躇满志,他们要做更大的事情。而要做大事,则必须有自己的组织。就这样,一个未来让全世界颤抖的组织——“红卫兵”,出现了。他们准备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