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斗争
要做事业就必须有组织,要建立组织就必须有一群阶级相近、思想类似的人存在。很显然,卜大华有这个条件。他和清华附中的干部子弟同学们做了沟通。大家都认为,再不能松散的各自为战了,要成立一个自己的组织,用集体的力量来争取自己的权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于是,这群孩子于1966年5月29日,在圆明园举办了自己组织的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大家确定了以后要在统一目标下统一行动的原则,并给自己的组织起了一个响亮的称号——“红卫兵”。
说起“红卫兵”这个名字,其实著作权人还不是卜大华,而是组织中另一位活跃干将——张承志!这位后来著名的作家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文学和写作潜质,就是他在自己的小字报中使用了“红卫兵”三个字,给了卜大华巨大的启发。在这里,我要真诚的向自己幼年时的这位偶像致敬!

(回族作家,水平很高)
聂元梓大字报出来以后,“红卫兵”们也学会了这种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他们的第一张大字报很快也贴出来了。其实这份大字报叫做投名状可能更合适,因为这是要每个人在上面签字承认自己红卫兵身份的。拿到现在,就相当于在电视上发表声明,告诉全社会,自己加入了一个以挑战现有制度为目标的非法社团。这份勇气可不是一般家孩子能有的!第一个签字的人就是卜大华。
这份大字报一出来就轰动了。它撕裂了原本稳定的校园社会。一帮干部子弟组成非法团体,直接把攻击矛头指向了学校领导和现行教育制度。而学校领导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有一帮维护自己的平民学生。
对平民学生而言,学校领导就是天,当然要听他们的了;对于学校领导而言,努力低头学习、不会闹事的乖乖平民孩子当然要比那些爱搞社会活动,不听话的干部子弟可爱了。双方互相吸引也组成了松散的同盟。到这关键时刻,这些支持学校领导的孩子们也开始站出来,明确反对“红卫兵”们张狂的大字报。他们写大字报批判红卫兵,他们在学校和红卫兵们辩论……
干部子弟毕竟人少,面对数量众多的反对者,他们展现出了自己的特长,那就是战斗力和组织能力。红卫兵们勇敢的向党中央、华北局、北京新市委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要求支持。而且,众多外校的同学也来到清华附中,表示对红卫兵的支持,也在“投名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众宣布——“我们也是红卫兵”。如此一来,一场规模巨大的文斗展开了。
串联的干部子弟送来的对联,明确体现了这场斗争中红卫兵们的立场。
“先驱者,为革命,洒尽碧血;后继人,保江山,掏出红心。”“为革命,纵一死,又有何惧;捍专政,复永生,血染河山!”说白了,我们就是要拼了命保护我们父辈打下的江山。
清华附中平民学生的大字报《致四中、十三中的干部子弟》则明确体现了他们的立场。
“据你们说:清华附中在压制、排挤、专政你们这些‘无产阶级的后代’……什么是红卫兵,你们是反动组织黑卫兵,你们后面是靠不住的冰山,太阳一出来就会熔化。我们要用鲜血保卫党支部,保卫党!”
只要是管理者,都希望平稳、安定,害怕混乱。现在,眼瞅着学校内部稳定的局面被撕裂,清华附中的领导们却毫无对策。太子刘盈派出了工作组进入学校,顶替这些无用的文人管理者!新一轮争斗即将开始。
清华附中的学生都是青年,按照社团的组织原则,他们该归社团的青年先锋队——共青团管理。
因此,这次到清华附中稳定局面的工作组,是由共青团中央直接派遣的。工作组长刘晋是中央党校的哲学系主任,他的组员多是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各地青年团干部;直接对刘晋下达命令,组织工作组的,则是负责共青团中央全面工作的常务书记胡克实;再往上翻,胡克实的直接上级和老领导则是后来的圣主耀邦。理顺了这个关系,大家对后来的很多故事就能理解的更明白了。

(圣主耀邦)
来稳定局面的工作组到学校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明确自己的立场:坚决支持非法成立的群众组织——红卫兵。这也代表了中央一串领导的意思。
工作组这种扶持代理人、招安梁山好汉的做法也造成了卜大华等人和他们的短暂蜜月期。在这段时间里,大家一起成立革委会,用这种群众组织代替原来的官僚组织管理学校;大家开始批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学校领导,竟然查出校长万邦儒这个老学究,准备搞武装政变的大阴谋!
工作组的这个策略在当时的很多大学都见了成效,清华大学的贺鹏飞们就和工作组配合的挺好。但卜大华这些小家伙活们不满足于这样的斗争,他们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不能容忍只是简单的换了一批人管理自己,他们要继续反抗直到自己夺权。总之,他们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