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血统
就在工作组撤出的1966年7月29日那天,北京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北航附属中学里贴出了一幅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基本如此。”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鬼见愁”对联。这副对联拉起了长达数年的关于“血统论”的讨论,也直接引起了文哥期间最惨烈的一段时光!
说起血统论,我们还要把时间拨回到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新中国建立了。
在这里我们要理清一个概念,那就是:新中国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个国家不是由单纯的无产阶级构成,而是多阶层联合组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绝不会虚伪、狡猾的否定人群之间的阶级、立场、利益差异。毕竟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建立新中国的共产党人,建国之初就把新中国的人群做了大概的划分。
大致来说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当家作主的,这些人被称作“人民”;其二是敌人,是要消灭的。
要知道“人民”有哪些,看看国旗就清楚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是由四颗小星星围绕着一颗大星星构成的。大星星是伟大的党,而四颗小星星则代表着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这五组人算是“人民”。
但权利分配这个东西就像元葱,总要分个亲疏远近,“人民”也一样。真正掌握权利的肯定是党,而党是虚的概念,实际的载体是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工人是纯无产阶级,属于第二层次的人(到九十年代初,当个城里的工人还是很牛逼的事情)。农民虽然生活困苦,但也很光荣,属于第三层次的人,也是国家的主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就又远些了,他们是被团结的对象,其实也就是“外人”,是最接近敌人的群体。
另一方面,“敌人”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建国初期,敌人包含“地富反坏”。其中地主、富农不消说,消灭他们是土改成功的基础,而土改的成功则是新中国建立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消灭他们是正确的。反革命分子要颠覆政权、坏分子要损害“人民”利益,消灭他们也不能说不对。但“消灭”这个词太可怕,那往往不是简单的没收财产、限制人身自由、“剥夺政治权利”,甚至还有直接从肉体上的消灭。
到了57年,以小资产阶级里的一大帮人为主体,部分工人农民为辅助的“右派”诞生了。不管其诞生的背景掺和了高层什么样的斗争,但这些人也成了敌人。与前四种人一起,组成了赫赫有名的“地富反坏右”——黑五类。
文哥前期,“资本家”和“黑帮”又加入到了敌人的队伍中,这就是所谓“黑七类”。其中的“黑帮”可不是黑社会,这些人号称“牛鬼蛇神”,其实也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被打倒的革命干部、革命军人,还有一部分是小资产阶级里的“学术权威”。所以这“资本家”和“黑帮”两支人马,其内部构成也很复杂,故事也很多。
再往后,随着文哥的发展,又有两拨人加入了敌人的队伍;再经过内部分化调整后,敌人变成了“黑九类”。这里除了传统的“黑五类”以外,剩下的四类敌人就是“叛徒”“特务”“走资派”“知识分子”。
其中的“叛徒”和“走资派”本是一类人,都是过去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中的分子,只是情节严重程度不同。到后来,这些人基本都被塑造成了“社会的救星”、“被冤枉的老干部”。
“特务”和“知识分子”其实也是一类人,只是情节不同而已。尤其是“知识分子”,这“黑九类”的排名让他们从此背上了“臭老九”的美名。
了解了这个大背景,大家就会理解之后发生的事情了。
新中国的社会经历了十七年的分化组合后,阶级其实已经开始固化。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牢牢抓住了权利的核心;“黑五类”被历次运动消灭的差不多了;工人、农民基本各守本分;资产阶级和小手工业者被共产了;知识分子们或者进入体制成为干部、或者被打成右派搞定、或者也都畏缩起来了。
这样一来就没有了动乱的基础,本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好契机。但如前面章节所述,还有一个隐蔽的矛盾点没有解决,这就是接班权。
因为狭窄的社会晋升途径、因为只重视分数的“腐朽”教育体制,本该是核心阶层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子女,却很可能要落入到低阶级了。这让那些天之骄子和他们为革命付出鲜血的父辈们非常不满:难道血统不重要么?
当革命者的子女们,大范围的进入了走高考独木桥这条道路的时候,“血统”这个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大了。历史证明,所谓好的政治家、政客、政治投机者,其最大的天赋就在于及时发现社会主要矛盾、并成功利用之!刘邦就是这样的高手。
“五一六通知”后,北京的高、中院校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作为此时文哥的前台负责人,太子刘盈按照自己的心思,给中学的文哥活动下达了指示,这就是“一斗、二批、三改”。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改”字!大家发现:原来现行的考试制度是可以修改的啊!那赶紧行动吧!
于是,很多有背景的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立即开始写信给社团中央、刘邦主席。要求废黜这如科举般腐朽、落后的高考制度!
这一点点迹象就让刘邦看到了背后巨大的商机,他要把这股地下之火给挖掘出来。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这个通知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不利于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入高等学校。这种考试制度,必须彻底改革。”
光下发文件还不能让同学们都知道这个喜讯,刘邦又利用自己刚获得的舆论阵地开始了宣传。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布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考办法》,也就是前文的内容。
此外,人民日报还专门配发了社论——《彻底改革教育制度》。其中专门提到了北京四中两位同学的来信。要知道四中是什么地方!那里都是什么人物的子女在读书!
这篇社论的最后,点睛的提到:“从今年起实行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新的招生办法,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把德、智、体三方面条件较好的学生推荐出来,从中择优录取。”——这就是未来高考的方向!
玩“推荐和选拔”,谁最得利?讲“无产阶级政治”,谁最优秀?拼“德智体条件”,谁最有发言权?
这政策切实的保证了各阶层血统的延续性。真是大快人心!但同学们还是不满意!一方面,目前还只是社论的内容,中央没有出具体的实施细则;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政策还不能保证国家领导阶层血统的完全纯正,还有杂质可能进入!这怎么可以!
大家要为祖国江山颜色不变而继续斗争,要为“优良血统”的下一代也能为人民服务而继续斗争!到了“鬼见愁”对联的出现,这斗争算是把目标公开的表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