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九节 cover

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九节

小龙人作品

第九节 大势

前面说了这么多,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刘邦为什么如此着急从蒯大富这里找突破口打击太子刘盈呢?在这里,我就借蒯大富先生的故事单独开一节分析一下。

先说行动的原因。在吴晗的章节我们已经分析过,大概从1961开始,刘邦对于从抗战时期就紧密跟从自己、神话自己、维护自己、并被定为接班人的太子刘盈不满了。而且这种不满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甚,到最后刘邦才下定决心,废黜太子刘盈这个储君。

至于不满的原因也很复杂。于私,英主都喜欢权力,所谓退居二线都是说给傻瓜听的装清高的话。赵武灵王做了主父却依然掌管军政大权、乾隆死了嘉庆才敢杀和珅,这些做惯了老大的人失去权力时会没有安全感,也会觉得自己对人民不负责任。现在太子刘盈积极主动地独揽大权,连大鸾都甘败其下锋,这让刘邦很别扭。再加上太子刘盈总爱带着自己漂亮、知性的媳妇到处炫耀,换谁在刘邦的位置上都会嫉妒和不爽。

于公,刘邦不喜欢自己的执政思路被调整。客观说,“三面红旗”是失败的,而这次失败对刘邦的伤害非常之大,毕竟他之前几十年做的决策基本上都成功了,否则也走不到今天这个地位。说“成功者都是偏执狂”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这个人凭借自己的偏执成功了一辈子,他就太难放弃自己的观点了。因此,对于“三面红旗”的倒下,刘邦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只是群众们还没有被锻炼好,他们不够革命、不够勇敢,最关键的是“私心”还存在于所有人的心底,干部群众都不够“无私”。

因此,他希望坚持“三面红旗”的理想,只是加强对人心的改变和引导。而太子刘盈却是个现实主义者,他不相信人的“私心”可以逆转,因此他必须改变刘邦的政策,执行自己的套路。

更重要的是理想,刘邦和太子刘盈实现理想的方案区别太大了。马斯洛理论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做到刘邦、太子刘盈这样的位置,什么生理、安全、社会、尊重需求都不在话下了,他们最需要的是对自我的超越,实现自己的理想。作为骨子里的共产主义者,实现共产主义应该是他们二人的共同理想,但实现方式颇有些区别。

按照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社会需要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而根据我党的宣传口径,解放前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49年新中国的建立,其实是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建立的还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农村虽然打土豪分田地、城市可保护了资本家)。之后,50年代初公有化完成的比较彻底,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

这样看,到60年代初,我国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都太短,是不可能快速达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民思想极为高尚”距离我们还太远。因此,太子刘盈的思路是先补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课程,先让生产力高度发达起来再说。说起来这个路子确实和赫鲁晓夫很像。

刘邦也有自己的道理。同样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对立阶级之间暴力斗争的结果。按照你太子刘盈和赫鲁晓夫的理论,靠发展生产力就能进步到共产主义,那就不需要阶级斗争这个核心了?那不成了“孟什维克”嘛!所以说后来骂“苏修”还是有理论依据的。而且,谁说不能跳跃式发展?在我刘邦的领导下,新中国就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快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嘛。凭什么不能靠坚持阶级斗争提升全体人民的道德,从而快速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对他们这个层面的政治家来说,没什么是不可调和、回转的,除了政治理念之争。

当然,太子刘盈和刘邦之间还有存在于人类社会各个角落的、老大和接班人矛盾。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之间天生就是敌人,比如婆媳、比如皇帝和储君……。当太子时间长了,和皇帝的矛盾没有能避免的。也正因此,独裁统治发展到顶点的大清朝后来干脆就不立太子,否则好人也会逼坏。熟读史书的刘邦恐怕也走不出这历史规律。

更关键的是,就在刚刚,北方邻居的领导赫鲁晓夫上台后就把有知遇之恩的斯大林挖出来挫骨扬灰;可转过头,赫鲁晓夫自己也被下面人软政变给搞掉,这血淋淋的案例让刘邦不寒而栗。

这些矛盾哪个更关键,我不是刘邦肚子里的蛔虫,肯定不知道。但可以分析判断,综合以上所有原因,刘邦需要拿下太子刘盈了!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拿掉太子刘盈很容易么?那可是自己培养了多年的接班人啊。他是刘邦制约大鸾的重要杀招;为了他,刘邦甚至牺牲了高大麻子这样的干将。在刘邦的支持下,这么多年控制党务、又参与政务的太子刘盈在社团内部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在全国各阶层都有着极高的威望。动这样一个人不管从程序上还是技术上都看都很不容易。

不过没关系,多年残酷的政治斗争,让刘邦掌握了高超的打击手段。要彻底打倒一个大人物,他一般会做几步工作:找备胎、去爪牙、放风声、找毛病、组织批判、大会上彻底击倒。现在对付太子刘盈,他把这套技巧都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