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十节 cover

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十节

小龙人作品

第十节 时机

要打倒太子刘盈必先找到备胎,否则这二把手连同其团队倒下了,那这管理团队还如何运作?而找太子刘盈的备胎就需要在两个方面接手:其一是太子之位,其二是工作权责。事实证明,这两个方面刘邦找的都不成功。

太子之位基本是交给韩信了。其实对他的培养早就开始了,58年突然提拔韩信成为政治局常委、59年让他接手彭大将军的军权、之后又安排他配合李云鹤开展文革工作,刘邦至少这段时间是对韩信有很大期望的。可惜韩信是个同样熟读历史的聪明人,按照刘邦自己的说法,这家伙要做“明世宗”。后来天下的种种祸乱,和韩信的不如意都有很大关系。

而工作权责,基本上是准备让大鸾和陶剑寒接手了。大鸾是没办法,不让他接手,谁能代替太子刘盈和霍光给自己做大管家呢?全党上下,连组织开会、策划人事安排的人都没有。

陶剑寒倒是刘邦的心腹人、能力也强,可一直在地方上呼风唤雨的他,太不清楚中央这滩水的深浅了,最后也稀里糊涂的被搞掉了。偏偏中央文革小组的“北京帮”“上海帮”都不给力,最终的结果竟然是太子刘盈的遗产都被大鸾独吞了。自己防了一辈子的人,竟然因为自己而变得越来越强大,这哪说理呢?

虽然结果令人沮丧,但至少到1966年7月,刘邦还认为自己的备胎是准备的差不多了。

至于“去爪牙”,“彭罗陆杨”这个反革命集团被打倒了。不管其中哪些人真的是秘密造反组织、哪些人是骑墙观望、哪些人是误伤,至少此时的刘邦自认为太子刘盈掌控的不安定因素被消除了。同时,在军界还有巨大影响力的彭大将军被忽悠去了三线,“文武两个赫鲁晓夫”没了合作的可能性。最后,就是软硬兼施稳住了双刀将。至此,太子刘盈就没任何可能狗急跳墙了。

第三是“放风声”,这可是刘邦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痛。组织里面老大明确放风说要对付老二,那底下的兄弟们就得选边站了。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按道理,这些老混子们肯定会准确选择势力强的老大站队。这样一来,在集团内部,太子刘盈就彻底成为一小撮敌对势力,想不死也难了。

可问题是,从1964年底刘邦和太子刘盈开始把矛盾摆在桌面,一直到《海瑞罢官》、“第一张大字报”,刘邦放的风都快成为10级台风了,可老干部们根本没有选边站的表示,都在谨慎的保持中立。老大和老二闹矛盾,底下人保持中立,其实就是偏向老二了!这对刘邦而言太可拍了!这也才是他发动文革,让群氓起来参与政治的核心原因!你们这些一起打江山的老弟兄不跟我,我就把风声放到社会上,群氓会跟我,拉他们进入政治斗争,太子刘盈和你们就都是少数派了!

接下来就是找毛病、批判、大会上击倒了。找毛病和批判我先不提,咱们先说大会上击倒。到这里,我想有必要稍微科普下洪兴社的大会。

社团的特点是民主集中制,程序上社团的决策和人事安排都是基层所有团员一起决定的。但基层党员们不能直接参与决策,他们要一层层的选择出代表;这些代表们参加全国代表大会,也就是所谓的“几大”。

在“几大”上,代表们讨论决定社团最重大的事情,并选举一帮叫做中央委员的人,还选举一帮叫做政治局委员和常委的家伙。这些中央委员基本都是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他们数量就很少了,一般也就200人左右,也就能相对集中的决定事情了。

中央委员们不定期召开会议,就是所谓的“几届几中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他们决定国家次重要大事,也可以增补、调整政治局委员和其中的常委。

做到政治局委员的人就算得上决策层人物了,而常委就干脆是董事会成员了,这些人一般就十几二十个,他们经常开政治局会议、常委会议,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大脑。

有了这点基础知识,我们回到自己的话题。要打倒太子刘盈这样一个全社团的二把手、全国的一把手,必须在全国社团成员代表大会上提议并通过。而“八大”后,社团已经十年没开全国代表大会了。本来“八大”上大家定了个规矩,就是五年组织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近几十年政局稳定,这个习惯就一直坚持下来了)。但61年饿死了人,经济上焦头烂额,这个大会就拖下来了。

到1966年,刘邦真的很着急。明摆着,“九大”不好再推迟太久了,而在“九大”前,如果在党内还搞不臭太子刘盈,以太子刘盈目前的人望,继续保留党内二号的位置应该不难。也就是说太子刘盈还能在台上至少待五年,刘邦现在已经73岁了!这几年熬不过去,见了马克思的话,就彻底失败了!

所以,回到刘邦的攻击思路,他必须在66年尽快的找到太子刘盈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展开批斗,在社团内搞臭太子刘盈。这样,“九大”上才好顺理成章的打倒太子刘盈,拥立自己信任的接班人,或者重新做布局。

所以“工作组”的错误很重要,所以清华大学工作组迫害学生、阻碍文化大革命的事实就很重要,所以蒯大富就很重要,所以大鸾就亲自上阵去取证据!

对“工作组”这个错误,刘邦很有把握,于是他安排在1966年8月1日举行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准备在高层中批臭太子刘盈。而随着情况的变化,刘邦决定玩一次大的,他把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升级为中央委员会议,因为这个级别的会议可以决定常委和政治局的人员安排。

这次会议就是对文革有着极重要意义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就是因为8月1日就要开会亮剑了,才有了7月30日大鸾夜访蒯大富争取证据的行为。蒯大富稀里糊涂就成了颠翻太子刘盈号列车的小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