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激战
刘邦发起正面强攻了。1966年8月1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很有意思的会议,在紧张的12天会议期间内发生了很多好玩的事情。接下来,容我一一道来。
第一个好玩的事情是参会人员。如我前面介绍,这种会议的参与者原则上就是那一百多个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还有他们的领导,也就是政治局的那帮人。可这次会议因为决定的太突然,原本就是个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规模,现在要把中央委员们几天就都给叫齐,还真不容易。因此,有一些委员是缺席会议的,但参会人员实际上却超过了正常的人数。原来,刘邦把聂元梓这帮大学里面的“革命师生”喊来参会了。
这也是刘邦的谋略了。他清楚的知道官员阶层不会轻易支持自己打倒太子刘盈的做法。因此,他必须拉一些小兄弟在会议上给自己造势头、拉氛围。虽然聂元梓他们这些人没有投票权,但至少能在声势上为自己帮忙。
第二个好玩的事情是会议的仓促。8月1日会议开始的时候,其实大家都对会议没个准谱,即使刘邦自己也没谱。他在开场的时候告诉大家,会议的时间就五天,中间三天讨论,最后一天开个大会就结束了。结果呢,会议持续了整整十二天。
主持人霍光宣布的会议四项议程: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讨论和批准八届十中全会以来中央工作;通过会议公报;追认五月份中央对彭真、罗瑞卿等人的人事任免决定。看起来也和十二天会议的真正内容没太大关系,他也稀里糊涂。
更糊涂的是太子刘盈。按照道理,作为政治局台前负责人的他在如此重要的会议上,必须做一个完备的工作报告,向政治局的权力来源——中央委员们述职和汇报。可如此重要的报告,太子刘盈竟然只是口头汇报,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完全被搞被动了。
会议开到8月4日,刘邦对着太子刘盈展开直接攻击!
刘邦:“在前清时代,以后是北洋军阀,后来是国民党,都是镇压学生运动的。现在到洪兴社也镇压学生运动。这与陆平、蒋南翔有什么分别!中央自己违背自己命令。中央下令停课半年,专门搞文化大革命,等到学生 起来了,又镇压他们。……自己下命令要学生起来革命,人家起来了又加以镇压。所谓走群众路线,所谓相信群众,所谓马列主义等等都是假的。”
“说反对新市委就是反党,新市委镇压学生群众,为什么不能反对?! 我是没有下去蹲点的。有人越蹲越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反对无产阶级。规定班与班、系与系、校与校之间一概不准来往,这是镇压,是恐怖,这个恐怖来自中央。”
“北大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巴黎公社宣言-北京公社。贴大字报是很好的事,应该给全世界人民知道嘛!而雪峰报告中却说党有党纪,国有国法,要内外有别。大字报不要贴在大门外给外国人看见。其实除了机密的地方,例如国防部公安部等不让外人去看以外,其他地方有什么要紧。”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也容许群众请愿、示威游行和告状。而且言论、集会、结社、 出版自由,是写在宪法上的。从这次镇压学生群众文化大革命的行动看来,我不相信有真正民主,真正马列主义。而是站在资产阶级方面反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团中央,不仅不支持青年学生运动,反而镇压学生运动,应严格处理。”
刘邦这个话说的太重了,太子刘盈只能说:“我在北京,要负主要责任时 ”
刘邦:“你在北京专政嘛,专得好!让人家贴大字报,我说过无非是我们下台。……什么真正赞成民主、群众路线、马列主义,没有那回事。现在的民主是压出来的,我看垮台好,不垮台不得了。讲客气一点是方向性错误,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天天讲民主,民主来了又那么怕。”

(老文青刘邦说起“公知体”的观点来,真是犀利。)
刘邦的犀利换回来的是太子刘盈的坚决回应说:“无非是下台,不怕下台,有五条不怕。”

(“五不怕”是57年刘邦提出来的,对红星社员的要求——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现在太子刘盈那这个话来撅刘邦,二人关系不再能调和)
而在花帅发言谈到“我们有几百万军队,不怕什么牛鬼蛇”时,刘邦直接插话:“牛鬼蛇神,在座的就有。”
刘邦的批评已经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令他奇怪和愤怒的是——在座各位坚定的无产主义战士、中央委员这个级别的高官们竟然都没有反应!
自己筹备了这么长时间弹药,原本想打出来,至少能引起大多数老弟兄们的共鸣,一起打倒敌人。没想到会是如此的结果!看来,党内的敌对阶级真的不止太子刘盈他们几个!
眼前这个情况,刘邦有两个解决之道。其一是根本的解决方法,那就是继续发动群众,用大民主来给自己增加势力。就在8月1日当天,刘邦给清华大学附中的一个非法成立的社团写了一封信。以自己的威望和权势给这个社团一个合理合法的背书,这个社团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红卫兵!他们的故事将会是我下一章的重点。
其二是直接的解决方法,那就是搬救兵。虽然刘邦不喜欢这个事实,但他必须接受的是,自己的革命老弟兄们正逐渐从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变成腐朽的官僚。而官僚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就不会是继续革命,而是维护自身权益。让这些人转向协助自己,就必须让他们知道自己力量的强大,不跟随自己就会倒霉。因此,这个时候,实力最强的合作者——大鸾和韩信就很重要了,他们只要明确表态支持,那大的风向就势必转向自己。
可眼前的情况是——韩信还在养病而没能来北京助阵,大鸾又依然是“中庸”的样子。
刘邦没办法,只能再次寄希望于身边的官员们能够被学生们感动。8月4日,他安排大鸾带着参加会议的一百多位中央委员一起到清华,去参加师生们的辩论大会,现场感受群众运动的朝气!在这里,蒯大富得到了官方公开的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