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十三节 cover

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十三节

小龙人作品

第十三节 混战

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了下一阶段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性文件《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也就是著名的“十六条”)。这个文件对文革初期各个事件的影响太大,也决定了我们后面很多故事的因果,必须要研究下。

《决定》太长,我把其中几个重点拿出来给大家分析。

“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资产阶级企图用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来腐蚀群众,征服人心,力求达到他们复辟的目的。”开门见山,这次运动的目的就是整肃社会思想,把那些封建和资本主义的糟粕思想从人民头脑中剔除,换上新思想。打击旧思想没问题,但四旧的载体何在?如何破除?谁来判断呢?这为后来的运动发展留下了隐患。

“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在运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明确说明,这次运动要依靠群众,尤其是年轻人。问题是群众也分利益不同的群体,到底依靠哪一帮呢?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行事鲁莽、容易偏激。这样看,放手让青年搞,必然为运动发展留下隐患。

“在运动中,彻底孤立最反动的右派,争取中间派,团结大多数,经过运动,最后达到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既然百分之九十五是好的,那百分之五坏的就一定存在了,这就是社团内数次运动一以贯之的工作方式了。其流毒无穷,后面我会说到,也是运动的一大隐患。

“集中力量打击一小撮极端反动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最重要的就是这句了。翻译过来就是,这次运动的核心敌人是社团内部忘记信仰的阶层。

“文化革命小组、文化革命委员会和文化革命代表大会的代表的产生,要象巴黎公社那样,必须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候选名单,要由革命群众充分酝酿提出来,在经过群众反复讨论后进行选举。”这里面的“文革委员会”是基层大民主的很好尝试,

文艺青年、永远的公知,总算可以按照自己心中的梦想改造社会了。

好了,现在回到清华大学,看看蒯大富同学在历史的大背景下面临着什么。

首先是坏名声。工作组是退出了学校,蒯大富是获得了平反,但工作组是中央派来的、代表着社团中央的立场,老百姓有几个知道其中的关节呢?于是他被工作组定性为“反革命”的名声还在清华的师生中传颂。即使在8月4日清华的辩论大会上,大鸾同志亲自给蒯大富平反,还是有师生当场表示了异议、高喊他是反革命。这就造成了文革初期的一段时间内,蒯大富这样一位全国闻名的风云人物竟然在清华拉不起队伍、起不了波澜。

其次是学校领导权依然没有如刘邦希望的那样回到普通群众手里。同学们先斗倒了校党委,再斗跑了“工作组”,这时候学校的权力归属在“文革委员会”手中。按照《十六条》里的规定,“文革委员会”要像巴黎公社那样,经过全面选举产生。但实际上这种选举在当时根本没有实现的基础,于是“工作组”匆匆离开后,只能把权力移交给和自己最亲近的同学们。哪些同学和“工作组”最亲近呢?当然是领导们的子弟了。

虽然有些学校的干部子弟抵抗工作组也很凶、甚至闹出了大矛盾,但一方面为了他们父母的面子,另一方面也为了扶植靠谱的代理人,“工作组”对他们都尽量招抚。“工作组”锁定右派学生的时候,没有动任何一个干部子弟,而是拿蒯大富这样的人和老知识分子们开刀。因此,双方的关系也维护的相对较好。

现在,“工作组”走了,当然要把权力移交给和自己有血脉联系、关系又不错的干部子弟了。在清华,接手工作组权力的就是贺鹏飞(双刀将家公子)、刘涛(太子刘盈和前妻的千金)。更厉害的是,“红卫兵”(关于这个组织的故事我会在后面详细介绍)闹起来后,因为血统的正宗,他们又是清华“红卫兵”的负责人。在当年的清华,那真是黑白两道通吃!一时风光无限。

更凶的是,清华的情况在当时也是北京各个中学、大专院校的普遍情况。这些黑白通吃的干部子弟们不但牢牢控制着学校,还在纵横整合、集中力量。他们组成了“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司令部”(著名的“一司”)、“西纠”等联盟组织,在火热的“红八月”烧红了整个北京城,打出了赫赫威名。而对抗他们的责任又落在了蒯大富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