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十六节 cover

文革群英传——蒯大富列传 第十六节

小龙人作品

第十六节 树旗

“红三司”的发起者并不是蒯大富。当时他还没有自己的组织和人马,而是北京地质学院的学生。虽然如此,因为“红三司”这个组织成员的共同特征是曾被工作组打击的造反派;而在对抗工作组这个事业上搞得名气最大、又被总理亲自平反的人物就是蒯大富。因此,他虽然不是发起者、也没带队伍,但一下子就成了红三司的核心人物。

把目光放到上层,“红三司”就是刘邦要寻找的、突破目前乱局的尖刀!对他来说,自己把文革的火烧了起来,但目前有两个棘手的问题:其一就是老“红卫兵”。他们破坏、打人、抄家,严重不得人心,还顶着自己的名声,真是太可气了;更关键的是他们不但不打走资派,还保护当权者,乃至保护太子刘盈!其二就是仍然没人敢于打击当权者、夺他们的权。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养成的最好品质就是“怕官”;刘邦点火挑动老百姓们造反,火点的倒是挺大,但绵羊还是绵羊,不被逼得快死了永远不敢反官老爷的。而这两点,“红三司”的孩子们都能解决。

“红三司”的孩子们因为社会地位差别,和“红一司”的老红卫兵们有矛盾,这绝对可以理解;挑动起来对抗“红一司”也正常。但怎么说他们快被逼死了呢?这个事情关系着“怕官”的平民学生会敢于冲击党政机关、完成刘邦计划的直接原因,我还要稍微多说两句。

当时的“红一司”们指责“红三司”,往往会提到一个罪行,这就是——“抢档案”!

话说,经过建国后历次运动的社团各级机关,对于搞运动是非常的在行。文革开始后,工作组进入各个学校,按照传统的程序,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底、排队”。简单说,就是把单位里的人划分为敌友分明的四类人。这种割裂原有社会关系、划分出对立阶层的方法,是社会多年搞群众运动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划分出来的四类人分别是:好、较好、有错误、敌对的右派分子!好和较好都不错;有错误的话,只要改正了也还好,虽然可能以后没啥进步空间;但如果你要是当了“敌对的右派分子”,那恭喜你,这一辈子都别想好了!

社团其实并没有对历次运动的右派分子做大范围的国家暴力处理,也就是说枪毙、关押。但右派分子遭遇的痛苦,可能比枪毙还严重。

首先,你可能就没有单位了。这在计划经济时代就意味着你或者要饿死,或者去做没人愿意干的脏活,也享受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任何保障。其次,即使留在单位,你也别想再提升了;而且当再有运动的时候,你就是那个被拿出来继续斗争的“分子数”。最后,也是更可怕的,那就是你时刻要承受单位同事、邻居、朋友、乃至家人敌视的眼光,因为你是敌对的异类!这也是很多右派分子妻离子散、精神崩溃的根源。

偏偏各个单位必须有右派!我们看《十六条》也习惯性的指出,各个单位中敌人占的比率是5%。我们以工作组的立场考虑问题,如果今天我是工作组负责人,到一个单位竟然找不到5%的敌对右派,那我岂不是废物?亦或者我认为中央的决策不对?于是,一些倒霉蛋就必然出现,来作为“分子”了。

如果被工作组划分成右派的是那些反动学术权威、老师,那些人还勉强能忍,反正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如果是学生被划分成右派,那就要命了。

当时的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当时部队的影响力还没后来那么大,年轻人出头的唯一道路就是读大学、国家分配、当干部!能读上大学,绝对比现在年轻人考上研、考上公务员、进入知名外企要骄傲和自豪!当这样骄傲的大学生,因为跟着党中央、刘邦主席的号召,“大鸣大放”了一把,却被工作组定性为“右派”,以后要承受着没有单位敢要的二流子人生,亦或者即使有单位敢要,罪恶的档案也会跟自己一辈子,永远也别想抬起头、得到发展机会的时候。落差就太大了!

更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同样在闹,甚至闹得更凶的革命干部家庭同学,却根本不会被打成右派。这就是逼死人的节奏啊!大家当然要抗争!

除了已经知道自己被划分为右派的同学,还有大量对自己被划分的情况不明晰的同学、对工作组给自己组织的材料不放心的同学。这些同学很快就组成了一个个小团队,继而组成“红三司”。他们要的就是了解自己的材料、更改错误的划分、保住自己的未来!

当时,北京的工作组都是各大部委派出的,既然要抗争和讨说法,学生们当然要去各大部委了。而各部委按照规定,既不会给学生们看资料,更不会随意更改资料内容。这下双方就有矛盾了,冲击自然也就开始了。

这种情况就是刘邦要的!因此,“红三司”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就对他们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善意;相应的,大鸾同志也对“红三司”的同学们表达了自己坚决支持的态度。这些大领导的支持,让蒯大富逐渐挽回了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为了能更好的斗争,他终于成立了自己的组织,这就是著名的“清华井冈山”!蒯大富也获得了“蒯司令”的称号,开始和“红一司”的保皇派们拉开架势开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