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祸水?红颜?
陆定一书生气质、才华横溢、对党组织忠诚,更重要的是位高权 重、政治前途光明,这样的才子肯定不会娶一个普通女人。严蔚冰 也确实不普通。
和陆定一一样,严蔚冰也出生在江南的书香门第。其父严朴不 单是大才子,更重要的是人家 1925 年就加入了共产党,也算是资深 老党组织成员了;而且一路跟着党组织中央行动,走过长征、参与过抗 战。虽然不是太高层领导,也算是资深革命者了。
除了根红苗正,人家严蔚冰本人也是大才女。年轻时,她就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时中国最牛的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系, 也算是笔者的师姐了。抗战爆发,流淌着红色血液的严蔚冰就义无 反顾的奔向了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并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和工 作。这样的学历和家庭背景,让她在延安的文艺女青年中显得鹤立 鸡群、卓尔不群。
女性、尤其是年轻少女,即使是钢铁铸成的革命者,也免不 了虚荣和攀比之心。在延安,清高的严蔚冰自然也就瞧不起自己的 同学叶静宜。叶静宜是国民党军官的女儿,和自己根红苗正的革命家庭出身没法比;叶静宜是个中学生,和自己这个国立中央大学的 名牌大学生没法比;叶静宜似乎比较风流,和自己这个贤淑闺秀没 法比。当然,要说比,那个身世卑微、文化缺乏、曾经演绎过很多 风流韵事的左翼演员就更没法和她严蔚冰比了。
但,女性最根本的优势永远都只能是一个——美丽!而这才 能吸引大英雄垂涎。美丽的叶静宜在双刀将的牵线下,嫁给了延安 最年轻的少年统帅韩信;那个二流小演员更是上了真龙天子毛主席的 龙床。严蔚冰虽然也在陈会计的牵线下嫁给了前途光辉的大才子陆 定一,但对比人家的丈夫,总归是欠缺了一些。这种心理落差还是 很要命的。
可就因为这深刻的心理落差就能让高干夫人、文学女强人严 蔚冰干出写匿名信这样的龌龊事情么?恐怕问题没那么简单。 目前 来看,一般对于严蔚冰写这些匿名信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她有精神病,犯病的时候作了这丑事。1961 年的时候, 陆定一就带严蔚冰去看过神经科,由当时卫生部保健局(专门给社 团中央领导看病的高级单位)局长史书翰确诊,严蔚冰有精神疾病。 这事后来还成了大帽子,扣到了史书翰的脑袋上,把他化成了彭万 岁、陆定一的同党,最后在 1966 年被逼的服药自杀。

(神经病的这个愚蠢的说法竟然现在很流行,也是咄咄怪事)
这一说法完全是欲盖弥彰。连续数年写了几十封文笔清晰的 匿名信,这是精神病能做出来的事情么?中年女性因为家里家外的 事情,心理有些障碍、情绪有些波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离 精神病做案那就差得太远了。再说,78 年严蔚冰出狱后,还当上了 全国政 协文史委员,后来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难道政协和作协 都是收容精神病的单位?
第二,严蔚冰最早看出了韩信反革命集团的罪恶,勇敢的和他 们展开斗争。文哥后一直到现在,什么屎盆子都往韩信和江青头 上扣已经成为惯例,只要倒霉的人都是他们二人陷害。这无耻话术, 实在不值一提。
且不说韩信集团是否真的有罪恶;就算他们真是十恶不赦之徒, 你严蔚冰在 10 年前就看出来了?就为了正义对他们开始斗争了?再 退一步,即便真的如此,写匿名信给人造谣、肆意谩骂,这种斗争 方式也太低劣了吧!
第三,也是文哥时期的观点,严蔚冰的做法有政治阴谋!简单 说就是彭万岁、罗长子、陆定一、尚昆等人的反革命集团,让严蔚 冰写匿名信污蔑、中伤韩信副统帅,实现其篡党组织、篡军、篡政的 目的。这是当时国内主流媒体的观点。

(彭万岁总协调,罗长子掌军,尚昆管大内中枢,陆定一掌控喉 舌。这帮人凑一起多厉害啊。)
理性分析看,严蔚冰的信能引起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韩信生气;而以 当时党组织内部高层的共识,就韩信那个破身体,病病殃殃说不定哪 天就完了,如果再一生气,见马克思的几率还是挺高的。
韩信倒下来、或者干脆去见马克思,那太子之位被制衡的刘少奇岂不 是最高兴?事实上,韩信未来要自己的太子之位稳固,也是全力攻 击自己的制衡者春桥。这个套路并不离奇。
以阴谋论看,彭万岁主管的司法战线长期破不了案,亦或者破了案 而不公布,就合情合理了。
这么一分析,此案背后的因果逻辑关系似乎就顺了。但这里还要提 一个矛盾点:严慰冰的匿名信确实是在骂叶静宜,确实是在给韩信 的秃头上放绿帽子,但为什么要用陆定一和刘少奇做武器呢?她 在匿名信里给韩信安排了三个“隔壁老王 ”——刘少奇、陆定一、 王实味。其中这个王实味也不是小人物。
王实味和叶静宜、江青、薛明这些女孩子一样,也是当年到 延安寻找真理的文艺青年之一。做为左派作家,当年他被称为文坛 狂人,继承了鲁迅先生见到不平就要骂的精神。但国统区坏事多也 正常,你骂骂就算了;延安这个革命的圣地怎么会有坏事呢?你随 便骂还可以么?于是,在一九四二年的延安整风中,他竟然发表了
《野百合花》等文章,批评党组织的官僚作风。最后,被指为“反革 命 ”、 “托派 ”,被开除了党组织籍,直至被秘密处死。

(王实味的被消灭,让延安很多追求“ 自由 ”的没用书生都听 了话,成为了让党组织强大的工具,而不再空虚的追求自己那点小情 绪)
一个愤青,一个政治强人,一个宣传笔杆子,这三个“隔壁老 王 ”实在不容易找共性。也许,这就是更年期女性的癫狂吧。
回到我们的故事,局面崩盘了、事情暴露了,等待陆定一的 会是什么呢?